陳燕
【摘要】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由字到詞,由詞到句,詞語不僅是識字教學的延伸,更是閱讀教學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如何在課堂中有聲有色教學詞語,使低年級的學生形象地理解。筆者聯系自身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一點愚見。
【關鍵詞】詞語教學;生活;創設情境;點滴滲透;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詞語教學是識字教學的延伸,更是閱讀教學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正確理解詞語有利于感受、理解課文實質,積累書面語言。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聲有色地講解詞語,將課堂打造得精彩紛呈呢,我根據幾年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
一、聯系生活,感悟詞語
俗話說:“生活即教育。”低年級學生盡管年紀小,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經驗。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調動他們的一些生活積累和經驗來理解。
在《梅蘭芳學藝》中對于“料子”這個詞語,我就充分運用了學生已有的認知來理解。我指著自己的上衣說明這就是料子,并說明這是做大衣的料子。指著自己的毛衣,指明這是做毛衣的料子,隨即再指著自己的褲子問學生:“這種料子適合做什么?”學生馬上異口同聲地說:“做褲子。”這時候我把目光轉移到學生身上,指著孩子的紅領巾問:“這種料子適合做褲子嗎?”學生都笑了,擺手搖頭說:“不適合。”抓住這個契機,我馬上小結道:“是的,人就像料子一樣,有的人適合做醫生,有的人適合做老師。梅蘭芳的師傅就認為梅蘭芳不適合唱戲,認為他不是唱戲的—。”學生不假思索地接上:“料子。”
在教學中,我沒有直接去講解“料子”有兩層含義的界定,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個詞的含義,低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很容易理解它,對詞語的運用也很有幫助,不會只是紙上談兵!
教學《魯班和櫓板》這篇課文前,我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校園“求知河”旁,事先我專門請學校的后勤工作人員在河道內搖起小船清理河道。我知道憑一年級的孩子的生活經驗肯定不理解櫓板。課堂上,有孩子提問:“什么是櫓板?”也有孩子帶有解釋地說:“是像鴨子的腳板一樣的小扇子嗎?”我用眼神“求助”于其他學生:“你們來說說看?”一只小手高高舉起胸有成竹地說:“你們沒有見過嗎?我們學校清潔阿姨在小河里清潔河道時架在小船上擺動的那塊木板。”我撫摸著孩子的頭:“說得真對。同學們在生活中肯定很少見到櫓板,所以老師前兩天帶同學們注意觀察了校園。”此時,孩子們恍然大悟地笑了。
二、創設情境,引導理解
設立情境體會解析:有些詞語在隨文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在親身體驗中具體化詞語。
例如教學《春筍》: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個春筍娃娃,你們瞧!仔細看看春筍穿了一件什么顏色的外衣?
生:淺褐色。
師:我們一起來把它的外套讀的美美的:淺褐色。
師:脫下外衣后,它又是什么樣的呢?老師請一個小朋友來剝一剝。
生1上來剝(先用指尖剝出一個小口,然后再往下剝,看著他挺費勁的)
師:你剝的時候有什么感覺?
生1:不太好剝!
師:再請一個小朋友上來試一試。
生2剝,隨后問他剝的感受。
生2:這個外套包得太緊了,不好剝。
師:是啊,春筍的衣服一層又一層,每一層都包得很緊,你知道課文中用了一個什么詞嗎?
生齊:“裹”。
在教學本課時正好是春筍生長的時節,我就趁著機會讓孩子們在生活中悟解,本來用簡筆畫來理解的字詞被實踐經驗代替,更加生活化,更符合孩子的發展!
三、先吞食后消化,點滴滲透
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文本中,無論是閱讀課文還是每個單元的練習上都能看到很多成語,有的成語淺顯易懂,有些成語含義就比較深。例如:有備無患,防患未然,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組成語就不易被低年級的孩子理解。那么我們不可能做到讓低年級學生充分理解后再去記憶,而是應該先吞食再消化,讓學生先“熟記成語”,再去理解,去運用。兒童時代是記憶的高峰階段。我認為成語歌曲在書的編制形式,促進了學生“讀”和“背”,從而形成一個強大的積累。
在我們平時語文教學中,除了書本中的詞語和成語,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還需要補充一些詞語,如何讓詞語的補充恰到好處又容易記憶且方便理解呢?我對《學棋》一課深有感觸:課文中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專心致志,一個是走了神兒。我在講解“專心致志”的時候一邊讓學生觀察圖畫,體會專心的樣子,一邊陸續出示了“目不轉睛”“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等幾個意思相近的成語。在理解“走了神兒”這一詞的時候,又補充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心二意”“漫不經心”等類似的成語。這樣的教學延伸了文本,一方面加深了對文中兩個詞語的理解,另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詞匯量。
四、詞語和精神同發展
現在的孩子生活的時代還有家庭的結構特點,因此他們已經習慣接受每個家長傾注來的愛,也不曾想過這些愛的背后是什么?要想真正理解課文中的詞句有一定的困難。這正需要老師在教材中找準切入點。
教學《奶奶的白發》課文時,我用錄像截取了老人生活的各個片段,照料子女孫輩的日常生活起居。隨即讓孩子談談你的奶奶都為了家人(特別是你)做了哪些事情,頓時激起了千層浪,孩子們爭前恐后地說:“奶奶每天要為我們全家洗衣服。”“奶奶每天放學要來接我。”“奶奶要為家里的人做可口的飯菜。”“我從小就是奶奶帶大的,哄我睡覺,夜里都要照顧我。”……單憑語言文字孩子不能夠完全理解“這白發一半是給你的”。但是通過孩子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說一說長輩們都為自己做了哪些事,學生立刻就有話說,有內容講,有情感體會,進而真正理解“一半是給你的”。在精神上也是一種升華,懂得父母長輩的生活艱辛!
《課標》在第一學段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借助圖畫閱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可見,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光依靠課標中提到的方法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師,特別是低年級的教師更要好好地關注詞語的教學技巧,使小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詞語,打好堅實的基礎。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