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
【摘要】本文以《我爸爸》為例,對如何運用推測策略推進繪本閱讀進行了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繪本閱讀;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繪本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來講述故事、表情達意。近年來,作為一種新興的閱讀形式更多地受到師生關注,并以其融趣味性、藝術性、文學性于一體的特征贏得了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
作為課外閱讀的新形式,不少教師積極嘗試,將繪本引入課堂。在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表現有三:其一顧此失彼,圖文難結合,具體表現在教師重文輕圖,教學中要么忽視圖文結合,要么圖文結合方式單一,一不留神就把繪本閱讀課上成了看圖說話課。其二,按部就班,受制于內容,具體表現為教師在繪本閱讀中缺乏方法和策略,受繪本內容限制,一味地講故事,談內容,讓原本輕松快樂的繪本閱讀變得冗長而壓抑。其三,串講串問,空間不開放,具體到課堂中,反映為教師一言堂,以問題替代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課堂統得過死,開放不夠。
追本溯源,孩子們之所以喜歡繪本就是因為它有趣、好看;讀繪本輕松、快樂,但我們的繪本課帶給孩子的卻恰恰相反。筆者專注于對繪本閱讀的研究,幾經琢磨,我們把推測策略作為打破繪本閱讀瓶頸的法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推測—根據已經知道的事物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而繪本閱讀中的推測策略是指學生通過已經獲取的圖畫與文本信息,對繪本內容進行猜想和推斷,并在后續閱讀中加以印證的過程。
下面以《我爸爸》為例,簡單談談如何運用推測策略推進繪本閱讀。
一、激趣 引發閱讀期待
繪本閱讀不同于孩子們日常語文課上的文本閱讀,受教材限制,教師常常通過多媒體呈現繪本內容,這為閱讀推測策略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假設孩子之前在家中沒有讀過教師授課使用的繪本,那么整堂課的內容對孩子來講便是陌生而新奇的,于是在課堂上,教師與孩子共同讀繪本的過程就成了一段新鮮的奇趣之旅。
以安東尼·布朗的《我爸爸》為例,教師在課前出示了繪本中的一些圖畫:卡爾·劉易斯、帕瓦羅蒂、馬、黑猩猩、足球、泰迪熊、太陽……讓孩子猜猜這些圖畫中的人物、動物、事物與爸爸有什么關系?有的孩子說爸爸可能熱愛運動,是卡爾·劉易斯的粉絲,而且也愛踢足球;有的孩子猜測,爸爸還特別會騎馬;還有的孩子認為爸爸可能喜歡帕瓦羅蒂的歌,也會給孩子買泰迪熊做禮物……
老師并不忙著揭示答案,只是讓孩子們打開繪本,看看繪本所繪、所寫,和你想的是否一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于未知的事物總是保持好奇。教學中,孩子如果對繪本有了期待,就會產生閱讀的沖動。運用猜測策略,恰到好處地變“循規蹈矩”為“別出心裁”,讓孩子在“閱讀期待”中,展開閱讀,滿足好奇。
二、調整 把握課堂節奏
如果想按照繪本內容、圖文對照按部就班的上完一堂課,對老師來講恐怕是一種煎熬。如前文所述,很多教師在教學操作中,一不留神就上成了看圖說話課,同時因繪本內容的限制,繪本課變得冗長而沉悶。
在《我爸爸》的教學中,教師通過開課的推測策略,輕松地激發了孩子們的閱讀期待,而接下來的閱讀節奏也將發生很大的變化。
孩子們通過讀書,很快就發現了安東尼·布朗創編繪本的智慧和秘密,于是在師生對話中他們開始訴說自己的收獲:馬—他吃得像馬一樣多!卡爾·劉易斯—我爸爸跑步比卡爾·劉易斯都快!泰迪熊——他有時候像泰迪熊一樣柔軟……
教師隨機追問,作者喜歡用比喻來寫爸爸,除了把爸爸比成馬,他還用哪些動物來比爸爸呢?由此教學直奔重點—讓孩子體會作者用比喻寫爸爸的匠心所在。運用推測策略,教師很好地把握了課堂節奏,讓繪本閱讀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為語用的落實,做好了鋪墊。
三、創美 營造閱讀情境
繪本閱讀因為圖文結合,而更富感染力。在教學中,教師借助推測策略用心營造閱讀情境,創設溫馨美好的閱讀氛圍。
對全文從始至終出現的爸爸的方格睡衣,老師繼續讓孩子進行推測——為什么爸爸出場永遠都是這一身衣服?包括繪本中的動物也都以這樣經典的方格圖案來繪制?
有的孩子認為,那是爸爸最喜歡的睡衣;有的孩子猜測,爸爸穿睡衣跑步都比卡爾·劉易斯厲害,說明爸爸在孩子心目中是無所不能的;還有的孩子認為,這可能是爸爸送給作者的禮物……
教師結合資料,讓孩子們了解到,安東尼·布朗的父親在他17歲的時候因病故去,這件睡衣是爸爸留給孩子的遺物。因此這經典的方格子圖案就充滿了繪本的角角落落,這本書是安東尼·布朗獻給父親的紀念—在與生活結合的情境之中,孩子們再讀繪本,更深地感受到了作家的內心對父親的愛。
四、印證 體味文本特點
《我爸爸》一課,教師幾次落實語用,在充滿趣味的繪本閱讀中運用推測策略,和孩子共同發現—作者不僅善于用比喻來寫爸爸,還善于用對比來寫爸爸,用對比來寫爸爸有什么好處呢?孩子推測作者用對比是為了把爸爸寫得更棒吧!
于是,教師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他們在繪本中快速尋找著,很快就有了答案:爸爸比大力士更有力;比卡爾·劉易斯跑得快;比帕瓦羅蒂唱得好;比壞蛋大野狼都厲害;爸爸像房子一樣高大,又像泰迪熊一樣柔軟。
教師順勢引導,爸爸到底是高大的還是柔軟的?孩子們發現,每一位爸爸都有許多面,他們有時堅強勇敢,有時內心細膩。教師繼續根據學生的推測質疑,爸爸真的比卡爾·劉易斯跑得快,比帕瓦羅蒂唱得好嗎?孩子們會心地回答——在孩子的心中,爸爸永遠是最棒的!這是用對比和夸張的手法贊揚爸爸。教師據此小結,安東尼·布朗就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寫的,在他心目中,爸爸就如同太陽一般。這樣,不僅講了繪本故事,更讓孩子在推測與印證中明確了作者創編繪本的初衷、思路和方法,從語用的角度把握了繪本的文本特點。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繪本也一樣是個例子,在繪本閱讀中,巧妙使用推測策略,能讓孩子學得更有興趣,更富情趣,更能體現他們作為讀者的志趣,何樂而不為?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