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珍姐
【摘要】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在言語訓練中讓學生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從而發展學生言語能力的活動。因此,在語文課上,學習、積累、運用語言就必然成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就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維訓練、審美陶冶,則是派生的任務。語文老師們應該憑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咀嚼文字,品味語言,從而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贊賞。
【關鍵詞】語文教學;咬文嚼字;語文味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要不斷地探索充滿語文味的課堂,堅持“語用”這一重要課程理念,語文教學必須要努力實現兩個突破:從繁瑣內容分析走向語言學習,從語文知識走向言語智慧。咬文嚼字,嚼出“語文味”來。
一、品詞析句──感受語言魅力
語文課首先要關注文字。所有教學細節無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發,并緊緊圍繞文字形成波瀾。重視語言的賞析,就引入了對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韻味體悟的源頭活水。語文課堂因為有了品詞析句,文章才能真正地被理解、感悟和鑒賞。語文課堂有了品詞析句,課堂才不會顯得浮華、淺薄。語文課堂有了品詞析句,才能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二、斟字酌句──促進語言內化
葉瀾教授說過:“學語文要把語言文字變得鮮活起來,變成孩子能夠看得見,能夠理解的東西,說得明白一些,就是將文中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中我們發現,大部分老師在品詞析句的過程中都只是停留在“這句話反映了什么,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然后朗讀體會”這一層面,僅僅只是從文字到文字進行理解,沒有把語言文字轉變為很形象的生活畫面,這樣的理解即使再深刻,也無法觸摸作者的心靈,無法讓學生找到“感同身受”。語文課應引導學生通過對文字的咀嚼,體驗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這樣的文字就被學生內化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并非要求我們對每一個詞語都進行這樣的體會,而是要找準切入點。合理的切入點,加上有效的咀嚼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內化,培養學生語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
《理想的風箏》一課中,體現劉老師樂觀開朗又充滿童真童趣的句子:“他臉上漾出的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位同我一樣的少年?!边@句中的“漾”字用得相當貼切,這個細節既形象地寫出了笑得充盈,又能讓人感受到劉老師內心的快樂,這么經典的用字,必得讓學生咀嚼一番。
為了更好讓學生領會,我運用了對比法。把“漾”字換成“蕩”字,讓學生對比去讀這兩個不同的句子:
a.他臉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位同我一樣的少年。
b.他臉上蕩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位同我一樣的少年。
通過對比這么一讀,學生會立刻聯想到水波微動為“蕩”,水滿而外溢才為“漾”。劉老師笑意盈盈的樣子即刻浮現在眼前,學生很快體會到“漾”字把劉老師從心底溢出來的笑很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從中看出劉老師除了樂觀開朗,還有孩童般童真童趣。而“蕩”過于表面化,品味不到內在的情感。其二,“漾”字在這里讀音更和諧。這么一理解,學生從中還領會了中國文字的奇妙:不但要意思合適,還要注意音與音之間的和諧。語言文字的工夫做足了,不必單純去談劉老師是個什么樣的人,透過語言文字學生就能清晰地感悟到,同時,也體會到了作者自然流淌于筆端的深切感情。此時,這個“漾”字已悄無聲息地被學生鐫刻在腦海中了,如蕩漾過的水波,似無痕,實有跡。
任何一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帶著自己的感情,帶著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寫作的,文字是作者的心聲,是作者在傾訴。當我們引導學生“細嚼慢咽”時,學生就會感受到文字的溫度,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作者寫作時的那股沖動與激情,就會找到那份“感同身受”。只有這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體悟,才能促進學生對語言的內化和吸收。
三、煉字造句──習得言語智慧
《語文新課標》中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小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尤其需要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逐步習得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言語智慧,而不是掌握多少語文知識。語文課堂應讓孩子們在教師的啟發下,經歷溫暖而百感交集的心靈旅行,從而讓他們寫出在詩意盎然的生命里收獲的美麗的思索,這樣才能讓詩情畫意的語文味能更好地體現于課堂。
無論是要感受語言魅力,促進語言內化,還是要獲得言語智慧,都離不開“咬文嚼字”?!耙慕雷帧笔钦Z文教學的根本。語文課的美就潛伏在語言文字的深處,引導學生咀嚼語言,推敲語言,品味語言,帶領著學生走進語言文字精微隱秘的深處,引導獲得最真切的感悟,才能使之真正品出語文之味,感受語文之美。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涵養學生的文明氣質和優雅的文化風度。
參考文獻
[1]程少堂.語文味: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邏輯起點[J].語文教學之友,2003(08).
[2]王崧舟.好課三味[J].教師,2010(27).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