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飛 李豐生 曹世武
摘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旅游能夠協同共生。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為鄉村旅游帶來新的機遇,鄉村旅游實現鄉村人、地、產的改造可以為新型城鎮化注入新活力。基于新型城鎮化平臺,鄉村旅游嵌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是:構建環城休憩帶、建設鄉村旅游小城鎮、打造鄉村旅游衛星村等。同時,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制度和金融制度改革、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人才培養、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提供支持與保障。
關鍵詞:鄉村旅游;新型城鎮化;嵌入式發展;共生效應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09-0073-04
近年來,國內鄉村旅游發展逐漸進入全盛時期,并且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產生了十分積極的效應,然而,鄉村旅游在經歷快速的原始積累階段后終于遭遇瓶頸,[1]發展后勁不足并在開發、經營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亟需尋求新的出路。新型城鎮化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基于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有針對性地提出的歷史性發展舉措,[2]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推進城鎮化進程、提升城鎮化質量、拉動內需、推動經濟增長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從發展空間上看,鄉村旅游與城鎮化的地域載體是一致的,從內洽邏輯上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旅游在理念、機理和機制上亦是吻合的,這就為二者互動發展奠定了基礎。鄉村旅游嵌入新型城鎮化發展是指在不打破新型城鎮化中心體系的前提下,將鄉村旅游嵌入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在發展中關注二者的整合、輔助和控制功能,營造二者協同互進的共生氛圍。這是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1鄉村旅游規劃與開發的短缺與不足。從鄉村旅游的規劃與開發層面上看,發展鄉村旅游所依賴的土地、資金兩大要素缺乏保障,鄉村旅游規劃設計不盡如人意。旅游業是一種獨特、重要的土地利用形式,[3]而國內現行法律、法規涉及具體旅游用地的條文較少,鄉村旅游用地管制措施比較模糊,鄉村旅游發展的土地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農村集體土地通過自發、分散和無序的土地流轉方式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引起了土地利用結構失衡、耕地破壞、農戶利益受損等問題。[4]目前這些問題仍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鄉村旅游發展初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宣傳促銷需要極大的資金支持,由于鄉村旅游經濟規模有限,缺乏投資吸引力,而農業部門、旅游部門等行業主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專項資金支持極少,農民由于個人能力限制而貢獻有限,鄉村旅游融資缺少多元的和有效的方案。[5]目前,鄉村旅游設計存在散、亂、淺的問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形式單一、地區分布零碎、管理體制混亂,沒有深入挖掘產品文化內涵,沒有充分體現地域特色,沒有切實強調生態保護。[6]總之,現階段鄉村旅游發展在資源基礎、制度保障和開發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短缺和不足。
2鄉村旅游經營與管理中的問題較多。從鄉村旅游的經營與管理層面上看,鄉村旅游市場調查工作比較滯后,經營者由于知識和資金方面的限制,缺乏對市場和消費者的深入研究,因而對市場需求的把握能力不足;鄉村旅游產品營銷工作也存在缺陷,產品開發缺乏特色和內涵,項目單一、產品雷同、品味低下,產品宣傳方式比較陳舊,促銷手段比較單一,鄉村旅游產品已經不能滿足多樣化和高品位旅游需求,導致旅游收入來源狹窄、收入水平偏低,產品效益不明顯;[7]鄉村旅游資源退化日益嚴重,旅游產品陳舊,推新緩慢,鄉村旅游產品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并加速走向衰退期,鄉村旅游客源市場逐漸萎靡,并呈現出難以復興的局面。[8][9]
3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后勁乏力。從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層面上看,一些限制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的因素已經凸顯。目前,鄉村旅游參與人員對鄉村旅游認識不夠全面,對鄉村旅游的基本特征、發展條件和發展效應仍不了解,鄉村旅游經營知識匱乏,缺少市場理念和意識,嚴重束縛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步伐;鄉村旅游的生態透支賬單制約了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對資源的盲目開發、景區遭到破壞、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景區過度商業化等等已經對生態環境和鄉村資源造成難以逆轉的破壞,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消失,將使得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后勁乏力。
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旅游之間的共生關系分析
1新型城鎮化為鄉村旅游帶來新的機遇。新型城鎮化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在落實新型城鎮化戰略中,將鄉村旅游納入鄉鎮發展規劃,制定法律法規對鄉村旅游活動進行調控,在土地管理、融資渠道、就業促進、戶籍改革、社會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對市場準入、信息管理、組織建設、營銷推進進行規范。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規范,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新型城鎮化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支持。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鄉村旅游專業化分工開始萌芽,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性投資逐步豐富,為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良好經濟基礎,鄉村旅游有機會成為鄉鎮經濟增長點和產業支柱。
新型城鎮化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支持。由于新型城鎮化加強了鄉鎮基礎設施建設,注重鄉鎮社會管理、服務創新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提升,推動工業反哺農業,推動鄉鎮公共服務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豐富了鄉村旅游“食、住、行、游、購、娛”要素,因而為鄉村旅游奠定厚實的基礎支撐。
2鄉村旅游為新型城鎮化增添新的活力。鄉村旅游促進了對鄉村“人”的改造。鄉村旅游具有強大的勞動力吸納能力和獲利能力,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職位和增收機會,扭轉了勞動力涌向城市的趨勢,人口和人力資源向旅游產業聚集,在挽留駐守人口的同時改善了其就業環境,提升了其收入水平;鄉村旅游依靠其強大關聯性帶動商業、休閑、娛樂行業和其他服務設施的發展,關注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城鄉文化的交流,通過生動活潑的活動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挖掘和重組城鄉文化,豐富了當地居民的消費方式和對象;鄉村旅游的發展提升了居民的消費實力,引導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使當地居民的生活行為和消費行為有了城市化特征,生活質量有所提升。鄉村旅游實現了對人口數量與從業結構、收入水平與消費習慣、生活水平與生活觀念的提升和轉變,“鄉村人”逐漸擁有“城市人”的標簽,促進了“人”的城鎮化。
鄉村旅游促進了對鄉村“地”的改造。鄉村旅游的發展促進旅游發展地空間擴散,圍繞“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推動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強化旅游集散功能,引導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推動區域社會功能不斷調整和完善,實現區域空間布局和風貌的逐步擴展和蛻化;鄉村旅游強調區域環境的保護,突出在鄉村風貌、鄉村生態、鄉村環境和鄉村管理上體現特色,力促“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推動鄉鎮體系完善和整體風貌轉變,實現了對鄉村軀體的規整和鄉村靈魂的篆刻,促進了“地”的城鎮化。
鄉村旅游促進了對鄉村“產業”的改造。鄉村旅游屬于第三產業范疇,但鄉村旅游包含了許多第一、二產業的元素,并通過其強大的波及效應帶動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推動三大產業的結構調整。鄉村旅游的發展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推動了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化、產業化和規?;苿愚r產品銷售的集中化、組織化和市場化,促進了第一產業的發展;鄉村旅游需要完善的設施配套作為基礎,推動了交通設施、食住設施、娛樂設施等的建設,帶動了相關工業的發展,刺激了生活消費品的制造與消費,帶動了鄉村地區手工制造業發展,激活了鄉村第二產業發展元素;鄉村旅游的發展吸引勞動力、土地、資本、信息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集聚,壯大了鄉村第三產業規模,調整了三大產業結構比例,促進了先進技術的應用,保障了社會就業。鄉村旅游帶動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和三大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了“產業”的城鎮化。
三、鄉村旅游嵌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具體路徑
1構建環城游憩帶。環城游憩帶概念由吳必虎提出,指的是在大城市郊區,由為城市居民光顧的游憩設施、場所和公共空間,以及外來旅游者經常光顧的各級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環城游憩活動頻發地帶。[10]環城休憩帶多為離城中心半日車程以內范圍,是投資成本和旅游成本妥協的結果,是大城市與鄉村旅游結合黃金區域。環城休憩帶與都市地域聯系,能夠形成該區域發展的天然優勢:一是該區域臨近穩定的城市消費市場,區域內的鄉村旅游擁有優先獲取城市消費者的地緣優勢,是驅動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動力;二是該區域擁有優先接受城市文化擴散的地緣優勢,在承擔城市部分職能和發展成為城市特殊功能區的過程中產生反哺效應,豐富區域內的城鎮化因素,這也是城鎮化進程的主要環節。目前,以農家樂、傳統村落、郊野公園等為重要載體的環城游憩帶正在各大中型城市周邊形成和推進。
2建設鄉村旅游小城鎮?!秶倚滦统擎偦巹潱?0142020年)》指出“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作為“小城鎮”的一種類型,旅游小城鎮是指依托大型景區和獨特資源,使旅游經濟占當地經濟主導地位、旅游業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明顯的小城鎮。[11]這些小城鎮因為錯過了工業化反而保留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厚的傳統文化,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沉淀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內涵。城鎮化過程中優化了小城鎮基礎設施,升級了小城鎮“住”“行”“游”等要素,為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基礎。鄉村旅游發展打破了小城鎮原有的陳舊、封閉狀態,激活了小城鎮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推動小城鎮新舊因素重新組合,打造小城鎮新的功能,優化小城鎮的產業結構,對小城鎮實現城鎮化的帶動作用明顯。
3打造鄉村旅游衛星村。1898年英國人E·Howard提出田園城市理論成為衛星城的先聲,而衛星城這一概念最早則是出現于美國人Graham Taylor《衛星城鎮》一書,他提出要在大城市周邊建立起宇宙中衛星般的小城鎮,發揮小城鎮優勢條件以分擔城市功能和壓力。鄉村旅游衛星村是由此衍生的概念,其根本思路是在城市周邊建立較小的鄉村旅游村鎮,以打造“臥城”為基本前導,以全面引領村鎮“新城”化發展為核心目標,以分擔母城居住、科教文衛和娛樂休閑職能為主要途徑,打造依附于母城又服務母城的村落群。鄉村旅游衛星村以突出的旅游功能為基礎動力,升級區域基礎設施和完善區域職能,分擔母城超負荷的集聚功能,能夠促進郊區旅游化因素的集聚和產業結構升級,有助于促成城鎮化和鄉村旅游發展的并軌前進。
四、鄉村旅游嵌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支持與保障
1做好鄉村旅游的規范制度和標準體系制定工作。新常態下更需依法依規治旅的常態化。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專門針對鄉村旅游的法律,《旅游法》和一些旅游發展改革意見對鄉村旅游雖有提及,但均未提出明確的管理條例,一些地方政府出臺的相關法規、規章和評價標準,并未形成完善的科學體系,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法律規范效力稍顯不足。[12]鄉村旅游規范和標準的制定,可先從制定地方性的法規制度入手,[13]具體工作應該三管齊下:一是因地制宜完善鄉村旅游的監管法律體系,對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問題進行預防、監督和整改,保障鄉村旅游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二是建立符合實際的鄉村旅游評估標準,對鄉村旅游的產品規格和質量、服務標準和品質、配套設施建設標準進行規范,促進和保障鄉村旅游標準化發展;三是設立專門的鄉村旅游監管機構,按照法律規定和評估標準執行鄉村旅游入行審批、運營監管、發展指導等工作,實現鄉村旅游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
2做好鄉村旅游的配套設施建設工作。受先天條件不足和后天職能轉變的影響,我國鄉村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限制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加之受經濟、人口、區位、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鄉村基礎設施升級工作困難重重,鄉村旅游發展需求同鄉村基礎設施現狀的矛盾日漸銳化。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需要遵循四大原則:一是政府主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量大、涉及面廣、回報時間長,需要強有力的領導組織進行調控,政府是最合適的角色,當前國家旅游局實施的“廁所革命”無疑也是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提升的切入點;二是規劃先行,強調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程序性和效率導向,即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性、長期性和未來性進行思考,對基礎設施功能和承載力進行考量;三是凸顯特色,結合本地自然條件、人文特色進行設計,為鄉村旅游發展營造特色;四是多渠道籌資,政府要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同時要拓展融資路徑,鼓勵外來資金投入和村民投資。
3做好鄉村旅游的土地制度、融資制度調整工作。土地與鄉村旅游發展有著無法割舍的關系,[4]旅游硬件設施的建設歸根結底是落在土地上。受法律政策的限制和產權殘缺的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土地需求得不到保障,一些地區針對性的探索實踐也引發許多問題,規范征地政策和土地流轉政策對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農村土地主要通過土地入股、土地租賃、土地置換、土地委托代理等方式進行流轉,對于農村土地制度的調整要綜合考慮三大問題,一是遵循國家“三個不得”政策:不得改變土地所有制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壞農民土地權益;二是遵循農民平等互惠原則,保障農民平等的談判地位和對土地利用的監管權力,通過多種途徑保障和補償農民權益;三是規避和應對土地流轉風險,緊守耕地面積紅線、緊守綠地面積紅線,嚴護鄉村生態環境、嚴護鄉村特色。
鄉村地區發展基礎落后,發展鄉村旅游需要極大的資金支持。第一,國內鄉村旅游多為政府主導發展,政府應把鄉村旅游發展納入農村發展規劃予以統籌安排,針對發展資源稟賦較好的地區,以鄉村旅游為載體捆綁整合惠農、支農資金,根據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探索配套的公共財政支持機制,支援基礎設施和公益性項目的建設;[14]第二,積極建設投融資平臺,通過政府鼓勵和投資示范,克服外來資本進入阻礙因素,增強外來資本的信心和興趣,為外來資本進行經營性投資搭建多元化通道和平臺;第三,當地居民資金實力較弱而分散,但也應該成為鄉村旅游發展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居民可以通過自身的微小投資參與小型經營項目,以實現創業、就業、增收等目的。
4做好鄉村旅游的人才培養支持工作。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鄉村旅游需要高素質勞動者作為支撐,由于城市經濟收入和發展機會的吸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留守農民作為鄉村旅游從業者的主要構成部分,存在年齡較大、教育水平較低、勞動素質低下等問題,已經不能滿足鄉村旅游發展要求。對鄉村旅游人才的培養,一方面要通過多種渠道向農民普及鄉村旅游知識和政府政策,提升農民對鄉村旅游認知度和參與熱情,培養農民市場化運作意識、團隊協作意識、生態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等現代觀念,加強農村勞動技能培訓,通過能人帶動、專項培訓、成人教育等方式提升農民勞動素質;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旅游專業人才支持鄉村旅游發展,通過聘請專家、校企合作、建立專業旅游組織等方式,打造專業鄉村旅游智囊團,為鄉村旅游發展出謀劃策。
5做好鄉村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落實工作。一些地區的鄉村旅游中出現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的破壞和浪費等問題,已經影響了鄉村旅游品質和當地村民生活,并將嚴重束縛鄉村旅游的長期發展。鄉村旅游開發建設應該通過專業人員進行規劃,由各級政府和相關行業管理部門把關,科學評估環境承載量,以此為依據指導旅游資源開發,全盤布局景區基礎設施,尋求人造設施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完善環境保護配套設施建設,為治理生態環境污染提供保障;“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依托和靈魂,鄉村旅游開發建設要重視“原真性”資源的保護,因為一旦資源受到破壞,必然會影響到鄉村旅游的吸引力,最終會對鄉村旅游效應帶來負面后果;鄉村旅游監管機制仍需完善,地方政府應該在遵循全國性的法律法規指導的前提下,針對地方具體實際,出臺地方性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制度和辦法,聯合專業旅游研究者進行鄉村旅游環境管理技術和評價技術研究,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進行監管。
結語
新型城鎮化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重大戰略綱領,
具有綱舉目張的戰略統領作用,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支撐;而鄉村旅游讓城市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鄉村人保得住綠水青山、抱得住金山銀山,能夠成為城鎮化的有力先導。尋求鄉村旅游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發展是大勢所趨,是鄉村旅游優化升級和新業態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新常態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鄉村旅游嵌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探索,是順應潮流的,也將是大有作為的。
參考文獻:
[1]吳必虎,伍佳.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產業升級問題[J].旅游科學,2007,21(3).
[2]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
[3]McMurry,K.C.The Use of Land for Recreation[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eraphers,1930, (20).
[4]吳冠岑,牛星,許恒周.鄉村旅游開發中土地流轉風險的產生機理與管理工具[J].農業經濟問題,2013,(4).
[5]任春.廣東省鄉村旅游目的地融資方式的拓展[J].廣東農業科學,2009,(6).
[6]羅盛鋒,黃燕玲,王利朋.循環經濟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探討——以桂林恭城紅巖村旅游點為例[J].旅游論壇,2009,2(12).
[7]龍茂興,張河清.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解析[J].旅游學刊,2006,21(9).
[8]孔德林,黃遠水.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的影響機制、困境及對策——基于城市化影響的視角[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7).
[9]邱玉華,吳宜進.城鎮化進程中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選擇[J].社會主義研究,2012,(1).
[10]吳必虎.區域規劃原理與開發[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333336.
[11]曾博偉.中國旅游小城鎮發展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12]戴麗霞.鄉村旅游發展的法律監管機制建設研究——立足于海南特色鄉村旅游建設[J].農村經濟,2014,(9).
[13]周永博,謝雨萍,李肇榮.鄉村旅游標準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5,16(4).
[14]單新萍,魏小安.鄉村旅游發展的公共屬性、政府責任與財政支持研究[J].經濟管理與研究,2008,(2).
【責任編輯:孫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