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主動尋求財經信息,也刺激了綜合類財經電視節目的成長。順應趨勢,我國各電視臺也推出了一些新的綜合類財經節目,抓住了不少觀眾的眼球,比如鳳凰衛視的《金石財經》、廣東衛視的《財經郎眼》、第一財經的《頭腦風暴》等等。這些財經節目為適應新環境和新需求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但同時也顯露了一些新的問題。
【關鍵詞】財經節目 現狀 前景
近年來,我國各電視臺也推出了一些新的綜合類財經節目,抓住了不少觀眾的眼球,使節目價值提高,收視率也有所上升,比如鳳凰衛視的《金石財經》、廣東衛視的《財經郎眼》等等。這些財經節目為適應新環境和新需求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但同時也顯露了一些新的問題。本文從選題、節目形式、經營模式和受眾定位出發來分析我國綜合類財經電視節目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其發展前景。
一、綜合類財經電視節目的現狀分析
1、選題上擴大“財經”視野
近年來,我國的綜合類財經新聞節目的選題一直努力地在專業化和大眾化的中尋求平衡,并把泛財經新聞作為核心選題。泛財經新聞,覆蓋全部社會經濟生活和與經濟有關的領域,包括從生產到消費,從城市到農村,從宏觀到微觀,從安全生產到服務質量,從經濟工作到政治、社會生活中的相關領域。當前我國有幾檔比較成功的綜合類財經節目,其選題基本都是囊括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大財經”,并不專注于“財經”本身。
一方面,選題的泛財經化使財經節目的受眾群擴大,節目的收視率也能明顯提升。專業的財經報道往往充斥著大量的數據、圖表,對普通觀眾來說晦澀難懂,很難抓住他們的眼球,所以其收視率長期以來都遠遠低于其它類型的電視節目。而一些綜合類的財經節目選擇很多社會大眾關心的熱點進行分析,吸引了受眾關注。雖然我國電視觀眾的受教育水平不斷提升,但國內的投資教育、投資環境都還沒有建立起成熟的規制,所以,綜合類財經節目選題范圍的擴大是必然之舉。
另一方面,選題范圍的擴大也要注意度。誠然,讓綜合類財經節目融入一些娛樂性的選題會讓節目更易被接受,但大眾化并不意味著完全娛樂化,更不是庸俗化。娛樂性強的選題雖然容易受到觀眾的喜愛,但是財經節目仍應保持其一定的嚴肅性,才能樹立權威獲得觀眾的信任。當前有個別綜合類的財經節目也走起了“炒作”的路子,挑選社會上爭議很大的新聞,然后讓正反雙方在節目上辯論,甚至爭吵,以此來提高收視率。要知道,財經節目受眾真正需要的不是看完電視后的哈哈一笑,而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權威的、指點迷津式的報道分析和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經濟信息。
2、節目制作上多元化
在新媒體形式不斷更新的今天,電視節目該怎么制作,是電視工作者關注的問題。之前的財經類電視節目,多是主持人抱著一大堆數據對著觀眾娓娓道來,結果卻是觀眾在一陣云里霧里之后拿起遙控器換了頻道。近幾年,一些綜合類財經節目的出現與成功讓財經節目制作者開始探索新的模式。比如《頭腦風暴》就是一個演播室內的談話節目,每期會邀請國內外著名的企業高管、媒體評論員、文化名人等作為嘉賓。通過主持人與嘉賓交流,觀眾與嘉賓的現場碰撞等,使原本生澀的財經主題變得可理解、易理解。這個節目的目標受眾雖然是經濟領域的社會精英人士,但其輕松又不失權威的節目形式,然吸引了大量觀眾。
除了談話式,脫口秀也被引入了財經節目。以廣東衛視的《財經郎眼》為例,在2013年節目改版后,在節目開頭加入了一個環節“笛聲”,即由微博紅人“琢磨先生”策劃、由主持人王牧笛演說的、大約10分鐘的脫口秀。輕松幽默的脫口秀加上當期的時事熱點,讓人們甚至忘記了這是一個財經節目,就可以非常放松地聆聽接下來郎咸平教授的講解。這樣的脫口秀讓財經節目不再“板著面孔”,變得更加的“平易近人”。
3、經營模式上整合產業鏈
指導人們賺錢理財的節目,自己卻不賺錢,這是財經節目的癥結所在,也是全球不少財經傳媒巨頭們都面臨的問題。且不說早期因大量虧損而一度關門的路透社、就是在美國居主流的財經頻道CNBC(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Nf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財經頻道),其經營也不容樂觀。在我國,各電視臺的財經節目往往是通過提高節目收視率,以“二次銷售”來爭取廣告商,維持運營。這種“二次銷售”理論,在媒體的經營運作中已經成為共識,但就效果而言,卻不是最適合財經電視節目的經營模式。因為這樣的經營模式很容易導致兩種極端的結果:一是導致節目因收視率慘淡而退出電視熒幕;二是指導電視節目為追求高收視率而做出與財經節目專業性相背離的節目編排和內容。
在這方面,上海的“第一財經”(CBN)成功地實踐了經營模式的轉變。“第一財經”集團是中國目前最有影響力、也是種類最完整的財經媒體集團。它通過搭建較完整的傳媒產業鏈,把日報、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集結在一起,并提出了“進入到財經資訊的產品服務提供商這個行當中去,然后通過一些B2B的產品,能夠獲取產業價值的高端的盈利”的經營模式。
4、觀眾定位上“大眾”與“窄眾”并舉
長期以來,我們認為電視的特性決定了它對于受眾的廣覆蓋性,認為通俗的、娛樂性的電視節目理應是面向全體社會大眾的。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被不少學者批判,認為“娛樂至死”的電視節目最終會給社會帶來文化災難。財經節目的目標觀眾是游離于“專業”與“去專業”、“娛樂”與“嚴肅”之間的。
究竟綜合類的財經節目的目標觀眾是含金量高的投資者,還是對經濟和理財有興趣的普通大眾?是面向經濟專業人士,還是無相關知識背景的觀眾?這些問題是綜合類財經電視節目所必須面對的。我們需要把大眾傳播與分眾傳播結合起來,在大眾傳播環境下對受眾進行適當“分流”。沒有相對精準的觀眾定位,節目就會在制作過程中偏離軌道,得不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我國綜合類財經電視節目發展前景
1、找準優勢,重視與其它媒體的合作
首先要明確,當前我國的財經類報紙發展的勢頭良好,其覆蓋面、接受度都要好于一些財經電視節目。我國財經類紙媒在培養受眾方面的時間較長,公信力也較強,但與電視節目相比,它的形象性、可感性和連續性較差。電視的聲像并用有助于集中受眾注意力,尤其是財經類信息,紙上單一的文本容易讓人閱讀疲勞,產生厭煩心理。應對財經類報紙的壓力,財經電視節目一方面要找準自身優勢,加強節目的互動性、生動性,另一方面要重視與報紙的合作,搭建多方面的媒體平臺,擴大影響力。
另外,當前我國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普及并被大眾廣泛接受,人們可以同步接受信息,甚至成為信息的提供者。這就決定了需要一定制作周期的電視節目在傳播速度上的劣勢。但網絡中的信息容易虛假泛濫、滋生謠言、以訛傳訛,這其中也有不少經濟信息,這些錯誤的經濟信息一旦被人們當作真實信息,其后果也是很嚴重的。而這些則凸顯了電視節目的優勢。在謠言亂飛時,電視節目應該運用自己強大的信息采集網絡去核實和確定事實,然后深入地挖掘事實。
2、擺脫對專家話語的過分依賴
綜合類財經節目的一個主要節目形式就是專家訪談,節目話語權集中在個別專家的身上,易造成觀點的片面化。這就需要節目避免專家“獨當一面”的談話模式。當前網絡時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話語權的解放。媒介技術的發展讓話語由“集權”走向了“分權”。對于綜合性財經節目來說,應把握好逐漸分散的“權力”來調動人們對財經節目的關注,培養人們的“經濟素養”。今后的綜合類財經節目,更多的應該是觀眾與專家的討論,甚至觀眾個人見解的陳述,專家與觀眾一起,作為意見的一方,與觀眾平等地分享話語權。
3、搭建全媒體信息平臺,樹立品牌價值
媒介在不斷的進化,但新舊媒介之間并不是前者取代后者的關系,而是一種互補、平行的關系。媒體的融合已成趨勢,但這種融合并不單單是信息的共享與合作,更重要的是樹立媒體品牌。對于綜合類財經節目來說,品牌樹立更為重要。財經節目追求價值與品質,而品牌本身就是價值。平面媒體、財經電視、財經電臺、財經網絡的機械聯合,并不能完全實現資源的價值最大化。這種聯合應該是內化的,深度的聯合,共同形成一個可靠的傳媒產業鏈,形成權威的傳媒品牌。
4、“廣告+終端系統使用費”的盈利模式
近年來,許多付費電視頻道開通,電視節目開始探尋新的生存之路。付費電視頻道的發展和運營在一些發達國家比較成熟,但在我國仍舊處于萌芽期。綜合類財經電視節目這一相對特殊的節目類型,應該逐漸將盈利重心從廣告轉移到終端使用費上,以保證節目的質量和生存。但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完全放棄廣告盈利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在未來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可以采用雙盈利模式來維持節目,并且實現節目的價值。
綜合類財經電視節目既沒有專業性財經節目的“一板一眼”,也沒有大眾娛樂性節目的“流于俗套”,其對于嚴肅主題的輕松解讀和普適解讀,讓它成為我國當前最適合社會受眾的財經電視節目類型,其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在經濟轉型期的中國,綜合類財經節目在提升大眾經濟素養,理財意識方面意義重大,我們要認清其當前發展的情況及諸多問題,有針對性的結合社會和媒介發展規律,來探尋其未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