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
如果找出過去30年多始終保持熱度而不衰的詞匯,“改革”無疑是其中一個。
十八大后人們把改革和法治放在一起,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即“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單翼難飛,獨輪難行,這是常識。
具體來說,改革又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改革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改什么。另一個是改革的方法,簡而言之就是怎么改,“對改革的改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改什么的問題,應該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大方向和總要求已經講清楚了。
現在重要的是怎么改。
再好的改革方案總要有人去細化,有人去落實。不用說,這也是常識。但就是這樣的常識,現在卻成了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
觀察中國的改革,運作時間還不到兩年的中央深化改革小組是個重要窗口。到目前為止,今年中央深改小組已經開過了7次會議。今年的會議和以前有一個突出的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越來越突出強調改革的方法。
5月份的十二次會議,是一個轉折點,因為這次會議提出了“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其針對的現實,就是一段時間以來盛行的官員不作為。在用人上發出強烈的信號,實際上也是推動各級官員在改革上行動起來。
6月份的十三次會議,更進一步,在近幾年比較多的強調“頂層設計”之后,又強調了“試點”的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試點是改革的重要任務,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試點能否邁開步子、趟出路子,直接關系改革成效。”如果“改革促進派”是用人上的導向,“試點”就是給空間,鼓勵改革者按照中央精神進行突破。
7月份的十四次會議提出“既當改革的促進派,又當改革的實干家”。8月18日的十五次會議提出改革方案要力度大、措施實、接地氣。這更是直接對“改革”本身提出要求了。
總結這4次會議關于改革的新提法,我認為,中央一定是看到了改革面臨的一個現實,即再好的頂層設計的改革方案,具體到一個地方、一個部門那里落實,還是有可能被敷衍應付,變成了花樣文章。
官員不作為的話,負有重大職責的權力機關可能空轉,改革也可能空轉。如果是假作為、亂作為,那對改革的傷害更大。在用人導向壓力之下,不作為會越來越少,但假作為、亂作為肯定會滋長。
8月份這次會議提出的接地氣,不僅是判斷真假作為的基本標準,即“群眾利益無小事”、“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更明確了一個重要的改革方法,就是從老百姓身邊問題的解決入手,倒逼社會治理的體制性變革。
這是因為,老百姓身邊問題看似是小事,其實都帶有很大的普遍性,且其背后都反映了社會治理的普遍性問題。包括這次會議要解決的居民身份證補辦在內的各種辦證難現象,背后都是政府部門之間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這是困擾人們創新創業、影響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問題。
我們來看看中央深改小組十五次會議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研究《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時,李克強總理的講話:
“本來,信息的連接是最容易的,商業網站之間都是連接的,但我們各部門的數據就不行,我的網就是我的網,別的部門要用,就是進不來!”這話說的是部門壁壘對一個“政府”的割裂。
“我之前和企業家座談,很多外貿企業負責人說,做出口貿易,掙錢再少至少收入可預期,回款正常,而在國內做生意,(因為與信用相關的數據平臺不共享、不開放)有時候搞不清楚,款拿不到,貨物運送過程中還可能出現滯留。”這是干企業的人身邊發生的事情,說的是對國內營商環境的影響。
看似小事,后果很嚴重:“現在一些地方、部門發布的數據,有時候會相互‘打架’,老百姓都搞不清楚究竟哪些數據是真實的。這怎么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怎么建設現代政府呢?”
問題和方法從來不是割裂的,方法不得當,問題不容易解決,但如果問題沒有搞對,那么方法也肯定是錯的。問題從哪里找?就是從老百姓身邊去找,從想干事創業的人身邊去找。這個找的過程其實也不復雜,沒有多少技術含量,要的只是“誠”。如果是坐在辦公室里憑理論想象去找,或者從一小部分有特殊利益訴求的人那里去找,改革一定會走歪、走偏,甚至走到反方向上去。
從具體問題入手去解決大問題,正是這屆中央領導集體施政的一個整體特色。
比如說中紀委的反腐吧。一開始抓購物卡、送月餅這些事情,一些人還不太理解。現在想想,暗地里的權錢交易、利益輸送行為,能有幾個老百姓可以親眼見到?紀委的同志也很難親眼見證。但購物卡、送月餅等都是老百姓有切身感受的事情,到商場買東西能看到甚至還議論到購物卡吧?以前中秋節大城市交通差不多得癱瘓好一陣子吧?這些所謂小事,背后都有大問題,從小事入手不是停留在小事,是解決背后的大問題。大家都看到了,中紀委不光查購物卡,還打了不少大老虎,狠狠扎緊制度的籬笆,力度幾十年來罕見。
我們已經處在一個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密集爆發,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階段。從老百姓身邊“小事”入手,不僅能夠比較好的切入對背后大問題的治理,更能為改革贏得更大的民意支持,推動各級官員們爭當改革促進派、改革實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