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華 林治









摘 要 以一節高三生物復習課為例,從引課跟進、內容跟進、思路跟進、學法跟進等進行分類,闡述課例研究是如何成就生物高效課堂的。
關鍵詞 課例研究 高效課堂 先行課 跟進課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高三生物的復習課教學一直存在著時間緊,內容多,主線亂,輕教材,被動學,做題多等問題,從而制約著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課例跟進是建立在提高教師專業成長這一核心目的的一種教研方式,采取先行課和跟進課前后對比分析的方式加以解讀,目的是呈現研討前后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實踐以及其中折射出的不同的教學思想和由此帶來的不同教學效果。金松濤名師工作室實施課例跟進的模式大致步驟:“導師確定課題→學習文獻→A教師備課并展示教學行為(先行課)→工作室成員聽課研討,并進行集體反思→B老師進行新教學設計,并展示新教學行為(跟進課)→工作室成員二次聽課研討,并進行新集體反思→金松濤導師全程總結→授課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文章”。上述過程能讓執教者和參與聽評課的所有教師親身感受研討的過程,從而切實提高工作室成員的研修水平。下面結合“光強度與光合速率”的高三復習課,從引課跟進、內容跟進、思路跟進、學法跟進等方面進行詳細闡述,以達到高效課堂的宗旨。
1 引課跟進
先行課的課堂實錄(引入課題):
師(PPT展示課題:光合作用的影響因素——光強度和光合速率):介紹海藻燈,提出以下問題:
① 海藻光合作用所需的光源是來自LED燈,還是光源?
生:光源。
師:光合作用的產物是糖類等有機物。
② LED燈為什么會發光?
生:光反應產生電能,使LED發光。
師:同學們閱讀關于海藻燈的資料。海藻不僅提供LED電能,而且還有滿足自身生命活動還需要能量,如何兼顧?因此需要海藻進行充分的光合作用。
③ 哪些條件可以使海藻進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呢?
生:適宜的溫度、pH、光照(光譜成分、光強)、二氧化碳濃度、水等。
師:上述是為光合作用創設的外部環境,屬于外因。還有其他的條件嗎?
生:色素含量、酶活性等。
師: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外因和內因。今天就以光強度為例談談對光合速率的影響。
評析:正式引入課題,耗時7 min。其中組織教學、簡單介紹海藻燈以及問題①,耗時1 min;問題②耗時3 min;問題③耗時3 min。值得肯定的是引課素材非常新穎,能夠吸引學生,但引課時間過長,LED燈的發光機理不需要在課堂上詳細解釋,學生只要建立起光合作用與LED發光有關即可。本節課的主題是光強度和光合速率,學生對問題③的回答純屬泛泛而談,無需深入思考就能作答,這對高三一輪復習的意義不大。建議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和深度。另外課題名稱“光合作用的影響因素——光強度和光合作用”存在邏輯問題。
跟進課的課堂實錄:
師(PPT展示本節課題名稱:光強度和光合速率):據報道,美國科學家研制出一種節能燈——海藻燈。
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① 燈為什么會亮?
生:有電能。
② 燈的亮度與太陽光強度有關嗎?與海藻數量有關嗎?與海藻的光合速率有關嗎?如果有關,則是什么關系?
生:有關。燈的亮度隨著太陽光強度的增加而增加,隨著海藻數量的增加而增加,隨著海藻光合速率的增加而增加(正相關)。
③ 那海藻數量越多,海藻光合速率越大嗎?
生:不一定。藻類有重疊。
師:光合速率的概念?請翻閱教材閱讀,并理解光合速率的概念。
評析:以新聞報道的形式,直接介紹海藻燈是一種節能燈,真實性強。3個問題的設計都圍繞光合速率和光照強度。4 min完成3個問題的討論,2 min解讀教材中光合速率的概念。對真正光合速率和凈光合速率的區別分析透徹到位,課題名稱修改更符合本節課題的核心內容。
2 思路跟進
先行課的課堂實錄片(實驗一分析):
教師出示探究光強度對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實驗裝置(圖1),引導學生分析確定自變量及處理方法。
生:自變量為光強度,用不同功率的燈泡置于相同位置照射或用相同功率的燈泡置于不同位置照射。
師:因變量是什么?
生:光合作用的強度。
師:光合作用的強度很抽象,那具體的觀測指標是什么?
生:液滴的移動。
師:液滴的移動能反應裝置的什么現象呢?
生:氧氣的產生量;氧氣的釋放量。
師:請分析兩者代表的含義。
師:步驟1、取相同實驗裝置5個,分別編號1~5號。步驟2、將1號進行 處理,2~5號分別置于
。步驟3、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靜置一段時間。步驟4、觀察并記錄裝置中 。
師:每一步體現了什么實驗思想?
學生一一作答。
師:如果要排除環境因素對實驗的干擾,應如何設置對照組?
生:放置死亡的植物。
師:如果3號裝置正處于該植物補償點的光強度下,則在圖1標出1~5號液滴的大致位置?
生:把1、2、3標在同一位置,4、5依次向右移動。
師:請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回答,1、2應該在左側,3在原來液滴位置。
師:如果實驗裝置只有一組,那么該如何處理實驗裝置?請在圖1標出5種處理的液滴位置?
生:標注1~5的位置(學生將其中的3標在2的左側,如圖2所示)。
師(將實驗結果用曲線圖表示):縱坐標是二氧化碳吸收,橫坐標是光強度(圖3)。
教師出示PPT準備的坐標圖,引導分析坐標圖上各個點的涵義。
評析:實驗一的教學環節,聽課小組主要指出下列問題:(1) 實驗思想并非在每一步驟都有體現,整個實驗設計體現了對照的思想。(2) 授課教師僅僅對自變量和因變量做了分析。(3) 授課教師對1~5號裝置的液滴所處的位置分析很到位。但對只有一個裝置的分析有誤,認同了學生把3標在2的左側,實際上裝置3的光強度已告知是光補償點。因此3和2應該是同一位置。從結果到結果統計成曲線,缺少表格過渡。教師在分析曲線圖各點含義時,本來已經在學生的曲線圖作出相應的字母準備分析,后來又出示教師自己準備的坐標圖(圖4),其實沒有必要。教師在授課時要善于利用學生課堂的生成資源,對于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在授課時完全可以適當改變原來的教學設計思路。
跟進課的課堂實錄:
師:請分析實驗一中的三個變量。
學生填寫完成實驗步驟的空格。
師:請預測實驗結果。
學生把試驗結果畫在黑板上,1~5依次從左側向右側排列,并把3標在原來液滴E的位置(圖5)。
教師提問畫圖的學生:為什么把3剛好標在E的位置。師生共同討論光補償點。
師:如果只有一個裝置,又該怎么標記?(假設第3組的光照強度是光補償點)
生:1在E的左側,2在1的左側,3和2同一位置,4、5依次在3的右側(圖6)。
師:假設紅墨水滴每移動1格,代表容器內氧氣增加或減少單位體積。請用坐標曲線表示預期實驗結果。
生:學生展示曲線圖(圖7)。
師:和學生一起分析縱坐標涵義及將坐標平移后坐標圖中各字母代表的含義。如果研究對象是植株或葉片,b點位置相同嗎?1號裝置的作用是什么?有人認為,該實驗應另增加若干個裝置,放置已死亡的植物,有必要嗎?
學生討論回答。
評析:把先行課中的幾個思考題改為預測實驗結果更加符合實驗設計的環節,變量分析全面到位。在表達實驗結果時,教師沒有告知裝置3的光照強度是光補償點,而學生在畫圖時恰恰把裝置3的液滴移動位置與原來E點重合。教師抓住學生的思路,作為課堂生成資源,共同得出光補償點的含義。最后附加兩道實驗分析題,一個強化了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另一個把平時易錯的問題一并解決。評課老師認為這一環節在統計實驗結果成曲線時雖然比先行課有了一個量化的過程,但作為繪制曲線最好在表格中先羅列出相應數據,再繪制曲線。
3 學法跟進
先行課的課堂實錄(實驗二分析):
師:探究自然狀態下光強度與海藻光合作用的關系,結果如圖8所示。請分析各段的代謝過程,嘗試畫出葉肉細胞葉綠體中RuBP的含量變化曲線。
學生集體回答:oa段:只有細胞呼吸……ce段:發生“午休”現象,CO2濃度降低……
評析:這個片段訓練學生注重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學生各段的代謝過程回答不錯,但該曲線圖是否通過海藻為實驗對象得出的結論?對ce段學生的回答發生“午休”現象存在科學性問題。整個過程RuBP的含量分析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分析RuBP的含量變化適宜于瞬時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的變化。
跟進課的課堂實錄:
師:請同學們討論并分析圖中曲線變化的原因。
討論1:用完全營養液培養的植株放入密閉的玻璃罩內放在室外進行培養一晝夜。每隔一段時間用CO2濃度檢測儀測定玻璃罩內CO2濃度,繪制成如圖所示曲線(水平虛線表示:實驗開始時玻璃罩內CO2濃度)。分析曲線變化的原因。
學生思考3 min。
師:同學們可以將這么多的點根據變化趨勢分AD、DH、HK三大段進行分析,然后再分若干小段深入分析。
師:檢測指標為罩內二氧化碳濃度,橫坐標為時間。不同的時間點有代表什么含義呢?
生:光照強度,還有溫度。
師:AD上升的原因?
生:沒有光照。
師:一定沒有光照嗎?請看橫坐標時間。
生:前一段時間沒有光照,后一段有光照但很微弱。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
……
師:分析D、H兩個拐點的含義及拐點所對應時間點的光照強度是什么?
學生集體回答。
師:(進一步追問)D和H點對應時間的光補償點相同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
評析:這段教學中,先行課和跟進課最大的區別就是教師在講授相似問題時,用了不同的圖表作為載體,后者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學法上則由單一的教授指導共同完成曲線圖的變化原因分析轉變為學生先獨立思考,教師在課堂上見縫插針,隨時滲透指導、交流指導、點撥指導,體現多層次的學法指導形式。
4 內容跟進
先行課的課堂實錄(實驗三分析):
師:結合高考試題情境,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除了光照外,還會有其他因素,接下來我們繼續探究其他環境因素和光強度對海藻光合作用的影響。
實驗三:(1)若實驗一的CO2濃度為0.3%,現在升高到1%,該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時所需要的光強度是升高還是降低了?為什么?
(2) 請將上述實驗結果在用曲線表示出來,并做文字說明。
(3) 該小組還想就溫度對光合速率的影響進行探究,結果如下…
評析:講授到實驗三時,本節課時間已結束,授課教師拖延5 min,匆忙講解第一個小問題“二氧化碳對光合速率影響”這個實驗。后兩個問題根本沒有時間討論。評課教師認為,其他因素對光合速率的影響內容很重要,應在下一課時繼續復習。
跟進課的課堂中,上課教師充分挖掘光照對光合速率的影響展開討論,如討論2:呈現經典的實驗裝置圖(圖10)及實驗結果柱狀圖(圖11)進行討論分析。探究其他環境因素和光強度對海藻光合作用的影響這塊內容跟進課中沒有涉及。在復習課中,有些專題內容過多,若在一節課中無法全部展示完成,則可以采取逐個擊破分段完成。
課例跟進研究是一種課堂行動研究,是一種比較規范的研究,是一種教師聯合起來計劃、觀察、分析和提煉真實課堂教學的過程,為教師集體觀課、課后相互評論、共同改進提供了平臺。聽課時,聽課者的思維非常活躍,頭腦里常會閃現出許多問題和設想。評課時,授課者和聽課者會踴躍交流,肯定教學的亮點,發現教學的不足,提出改進的措施,為深化教學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徑。課堂中針對動態生成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教學,其過程具有開放、互動、動態、多元和非預期等特征,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課例研究恰注重發掘教師的實踐智慧,“教學相長”, 在真實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在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地形成和積累著個體的實踐性知識與經驗,隨著這種知識經驗的豐富和發展,教師的教學能力將得到顯著提高,并進而形成教育和教學的實踐智慧。課例跟進研究要求必需對研究的過程進行詳細記錄和整理,同時還要對教學改進的點滴發現和萌生的思想脈絡進行清晰地梳理和深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成果文本,從而保證后續研究更加深入,通過完成課例研究可以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氣息和活力、充滿智慧與挑戰,呈現著流動美、生命美和創造美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