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輝
摘 要: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面展開,傳統評價體系愈發暴露出其弊端,如何轉變這種單一、集權式的評價,建立新評價體系,為學生以后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已日趨成為焦點,作者就多年的一線教學工作談談體會。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作業設計 評價機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隨著農村課改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一線數學教師應當抓住課改契機,轉變作業的觀念,改進作業方式,創新作業評價模式。從第一學段開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為學生以后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一、巧設計,讓學生做中學、學中樂
作業作為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被“代代相傳”。傳統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呆一機械、封閉僵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與《數學課程標準》背道而馳,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借助課改的春風,改變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習鞏固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學習鞏固的同時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其中的首要任務是解決作業設計策略推層出新的問題。
1.巧設情境,符合農村課改。
所謂情境,就是為達到學習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而營造的學習氛圍。第一學段的學生一般具有好奇、好問的探究心理。緊貼農村課改實際,設計生動的情境式作業,往往能使學生的精神狀態迅速由抑制達到興奮,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自我需要,引起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
(1)情境童趣化。第一學段的學生對童話特有的敏感是教師設計作業絕佳的切入點。學生在充滿童趣的情境中,做得輕松、做得主動,進而變“要我練”為“我要練”。如:在教學“表內乘法”之后,我設計了一道“小兔逛游戲樂園”的童趣化的游戲作業,即小兔進入游戲樂園后,本想高高興興地大玩一場,可一到游戲樂園就傻眼了,原來這里的門牌號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能幫小兔進入游戲樂園嗎?或者設計“小鹿闖關”、“小壁虎找尾巴”、“摘蘋果”、“登山奪紅旗”等童趣化的作業,這樣一來,把一道道計算題融合在故事情節中,改變了原有計算題枯燥、乏味的現象,學生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熟練地掌握計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計算能力和學習興趣。
(2)情境生活化。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讓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使所學的知識得到繼續拓展和延伸,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3)情境自主化。“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作業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自主參與、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情境,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如在教學“簡單統計”后,可以讓學生根據本節的知識點和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一道課外練習題,學生交上來的作業可謂豐富多彩,有喜歡運動項目的統計、喜歡動畫片的統計、書籍的統計,等等。
2.巧設層次,體現彈性創新。
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教師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體驗成功的快樂。
(1)“套餐型”作業,彈性面向全體。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基本題(適合學困生完成)、綜合題(適合中等生完成)和發展題(適合優學生完成)三類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作業。
(2)“多味型”作業,創新發展未來。根據學生差異,設計些具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和結果的練習題。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后布置這樣的課外作業:做一做:用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說一說:和伙伴交流一下長方體的特征;涂一涂:把長方體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3.巧設形式,有利合作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學生完成數學作業也是一種數學學習活動,而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因此,在作業設計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經驗設計一些形式新穎、有利于學生合作探索、思考實驗為主人作業。如學習“可能性”之后,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閉眼摸球、抽簽游戲、投擲硬幣等練習。
二、新評價,讓學生喜交流、多發展
如果說“巧設計”是一顆顆糖葫蘆的話,那么“新評價”就是貫穿糖葫蘆的中軸棒。新穎的數學評價模式是推動學生完成作業的驅動力,也是值得數學教師探索的課題。
1.等級評價與數學評語相得益彰。
運用“等級+評語”的作業批改評價方法,幫助、引導、激勵學生,有利于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促進師生、生生交流。如在學生作業本寫上“你很聰明,再加一把勁,‘優’在向你招手呢”“祝賀你獲得優秀,但要記住,勝利是屬于不懈努力的人”等一些鼓勵性的評語,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提高整體的作業質量。此外,教師還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互評互動中學會交流,喜歡交流,在交流中進步,在進步中發展。
2.知識技能評價與情感態度評價相輔相成。
從第一學段開始,構建“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相輔相成的立體的評價模式,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步對數學產生積極的情感與態度。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評價,采用“質化”的等級評價方法,根據學生的自我評價,習題解答(或訂正)的過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對學生情感態度的評價也采用“質化”的評價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促進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揚長避短、完善自我,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一來,學生自然就會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總之,在數學作業的改革上應該緊緊立足數學課程標準,面向農村課改,從第一學段開始,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多彩的”作業,讓學生在練習中學習、學習中快樂,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進行“人文性”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交流,交流中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更多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