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月
摘 要: 巧設導語,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扮靚語文課堂。作者結合教學實際介紹了幾種操作性較強的巧設導語的方法。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巧設導語 激發興趣 提高效率 扮靚課堂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往往來自于充滿疑問和興趣的情境,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設情境。然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妙用導語是首要因素,因為導語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于一體,它像一座橋梁,架在學生通向理解課文內容、獲取知識的必經之路上。一堂好的語文課以極富創意的課堂導語創設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那么,怎樣巧設導語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情感刺激導入法
教師一開始就用熾熱的情感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具體做法有以下兩種:
一是音樂導入。教師可用音樂營造氣氛,激發情感。在講解《長亭送別》時,我播放了《泰坦尼號》的主題曲。“動人心魄的旋律,訴說了一個永恒的愛情故事。在我國古典戲曲里也有同樣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西廂記》就是一朵在封建禮教束縛的時代開放的愛情奇葩。故事的主人相府小姐崔鶯鶯和貧寒書生張珙雖然沒有遭遇北冰洋冰山所帶來的死別,卻感受了與死別同樣痛徹心骨的生離,本文就是崔鶯鶯不得不與自己心愛的人分別時所抒發的濃濃的離愁別恨。”這樣,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課堂教學順勢展開了。
二是古詩詞導入。詩詞名句是濃縮的精華,它們的內在美是讓人咀嚼不盡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詩詞名句作導語,在含英咀華中可以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這種熏陶不僅有利于語文學習本身,而且有利于學生心靈與健康的發展。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這樣導入:“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而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涌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元豐五年,漫步長江岸邊的蘇軾,望著奔騰不息的長江水,看著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情難自已,于是把酒臨風,揮毫酔書,《念奴嬌·赤壁懷古》誕生了,震爍千古!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鑒賞這首詞,觀賞古人筆下的赤壁,聆聽古人心靈的獨白。”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的隧道急于想要領略它的風采。
二、質疑釋惑導入法
面對一篇課文,會有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思想內容等許多疑問。質疑或高屋建瓴,或切中要害,或發微見著,或探求精蘊,均能引起學生思維沖突,開啟學生心智,激發學生濃厚興趣,促使學生含英咀華,探幽覽勝。《衛風·氓》《孔雀東南飛》等課文可這樣設問:“女主人公溫柔善良,聰慧美麗,勤勞賢惠,那么她們究竟因何被休呢?”學習《祝福》時可這樣設問:“本文寫的是20年代的舊中國一個年輕守寡的女人的故事,有人說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為什么?祥林嫂是自殺,還是他殺?你能從文中找到明確答案嗎?”在講《藥》時,我在黑板上寫下三個句子:“藥。藥?藥!”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然后解釋這三個獨詞句的含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這樣的質疑導入點燃,并如熊熊烈火開始燃燒。
充滿懸念的導語,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有利于他們個性的發展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三、聯系生活導入法
語文就是生活,結合現實生活導入課堂,容易激發學生興趣,打開話匣子。把現實生活中的素材與作品巧妙嫁接,既可以讓學生看到作品的現實意義,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品是現實的升華。如《剃光頭發微》這篇課文的導入,我結合實際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去理發店理發,要求理發師按你要求的發型理發,理發師會怎么辦?”學生聽到這樣一個問題后,都很活躍。有的說:“理發師會按我的要求來剪。”有的說:“他會根據我的臉型給我更好的建議。”有的說:“他會在我的要求的基礎上,詢問一些更細致的方面的要求。”這時,我把話題一轉,說道:“可見,理發師很尊重顧客意見。但是,在我國八十年代,卻發生這樣一件事:一位鄉下人要求理發師理平頭,理發師卻認為‘鄉下佬’只配剃光頭,而拒絕了他。這是為什么呢?”不僅順理成章地引出了課文,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家不斷地進行過去與現在的對比,深刻認識到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同時深刻理解了雜文作為“匕首投槍”的社會意義。
四、感官媒體導入法
在新課程的有效教學中,我們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強化學生對問題的觀察、記憶。多媒體正幫了我們這個忙。把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讓語文課堂真正動起來。如課文《我有一個夢想》抒發的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著名領袖馬丁·路德金爭取種族平等的熱切情懷,但由于時空限制學生不易產生共鳴。因此,在課前可以剪輯一部分關于美國黑人為爭取平等而斗爭的歷史資料制成課件,作為課前情感導入,并在課上播放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碑前25萬人集會上演講的視頻,林立的群眾,肅穆的表情,激昂的演講,讓學生在感情上產生強烈共鳴,從而在其后的文本閱讀中深入理解了本文感情真摯、文辭優美、氣勢恢宏的特點。
五、溫故知新法
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出與之密切相關的舊知識,通過復習舊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新舊知識在相互作用中融化,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搭橋引路的準備。如有位老師在教學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時,這樣導入:“我們為《沁園春·雪》中描繪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遼闊壯美,瑰麗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為偉人涵蓋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氣概所折服。今天我們來學習偉人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長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心境下所繪之景、所抒之情有何不同。”學生駕輕就熟,為學習新課做好充足的情感鋪墊。在學習《致橡樹》時,一位優秀的教師這樣設計導語:“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偉人毛澤東的萬丈豪情,體味了詩人穆旦的赤子情懷,而此刻我們還將與一株美麗的木棉樹相逢,傾聽一位不平凡女性發出的愛情宣言。”簡單的幾句話不僅點明了前兩篇課文的風格,而且交代了新課的主要內容,使學生溫故而知新,實現了以舊帶新的過程,從而更好地投入到了新課學習中。
魏書生老師說:“一件事有一百種做法。”導入新課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應該依據教學實際,講究知識性、趣味性、啟發性和實效性,千萬不能流于形式。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語文教師用新穎的導入語吸引學生、打動學生,那么語文課堂就一定會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