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華
摘 要: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悉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進行識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關鍵詞: 新課程 低年級 識字教學
一、充分利用教材優勢,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六七歲的孩子特別活潑好動,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好奇,教材的選文非常富有兒童情趣,為老師的教學創造很好的條件。例如《小小的船》、《小熊過橋》、《農家小院》都是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出現的,內容通俗易懂,語調朗朗上口。如果老師正確認識短文作為識字載體的作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短文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輕松識字,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二、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學生識字空間
如果把識字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堂40分鐘時間,局限于一本教材,那么其效果肯定是有限的。在教學中應該努力體現“人人是學語文的主人,處處是識字的課堂”的理念,除在教學中注重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外,還應十分注重將識字與生活結合起來,拓展識字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養成在校園、家庭、社區、社會中識字的良好習慣。如教學《米佳的日記》之后,可以給學生看看其他年級小朋友寫的日記,讓學生認一認日記中的字詞,激發他們寫日記的興趣;又如教學《如果我是小雪花》之后,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當做是小雪花的形式飛到大街上、超市里、游樂場……認識看到的招牌名,廣告語上的字;教學《賀年卡》之后,讓學生將自己的姓名寫在卡片上,教大家認一認,回家后問爸爸、媽媽、親戚朋友都叫什么,然后試著給自己喜歡的人寫上一句祝福語。這樣,學生在不斷實踐中逐漸擴大識字量,提高識字能力,同時也養成留心生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好習慣。
三、指導掌握構字規律,提高學生識字效率
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律。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小學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躍”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學生區分“三點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訴學生“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足”字旁表示與“足”或“腳”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帶有“三點水”旁和“足”字旁的漢字。
四、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識字教學首先要憑借教材完成規定的識字任務,逐步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總體要求,但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獨立的識字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1.編字謎。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我們發現“編字謎”能幫助孩子們輕松地掌握一些難教的生字,經過引導孩子們經常動腦筋編字謎在課堂上交流,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如:朋:兩個月亮交朋友;杯:兩棵樹并排站;休:一個人靠在木頭上;息:自己的心;禾:一棵小樹苗;雷:雨點掉到田地里……孩子們不僅能編出書上出現的生字,還把這種識字方法擴展到課外,并講給家長聽。這樣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識字興趣,而且鞏固了生字,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組字游戲。老師把一個字或幾個字的構字部件打亂順序寫在卡片上,發給每個小組一份,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盡可能多的組字,然后小組派代表到講臺前展示合作的效果,讓全體學生認讀,評出冠軍組。這樣學生不僅能組出課本上出現的字,還能組出許多課外認識的字。
3.搶卡片。老師把許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兩三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師讀的字音,找出有關的卡片組成字,讀后組詞或說一句話,誰搶得多誰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紅旗。
4.編故事巧記字形。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構字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揭示漢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義的關系。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小故事。如教學“呆”時,邊講故事邊寫筆面:“一個人張著大嘴巴(口),像木頭一樣一動不動,原來他在發呆。”
5.變字小魔術。選出一些簡單的字讓學生加一兩筆變成新字。如“日”,孩子們變出了:電、甲、由、申、田、白、百、目、旦等,“木”變出了:本、禾、術、未、末、米等。課堂上,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魔術”中,在游戲中學習,在交流中鞏固。
6.表演識字。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如果遇到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表達動作的生字時,讓學生運用身體的部位、面部表情,在表演中識字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學“搖、推、擺、掛、找”等字時,引導學生創造合適的動作表情進行表演,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記住這些字。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不但記得牢,而且加深了對漢字的含義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J].東方青年·教師,2011.
[2]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J].讀寫算(教研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