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紅






摘 要: 能否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讀寫作水平是決定高中英語教學成效的關鍵點。本文以圖式理論為基礎,以教學實例為載體,探討圖式理論在高中英語以讀促寫訓練中的應用和意義,探討改進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新方法,以及圖式理論對語言輸出的影響和如何運用圖式理論提高寫作教學質量的研究。
關鍵詞: 圖式理論 高中英語 讀寫教學 以讀促寫
一、理解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是認知心理學中用來解釋、理解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模式。一般來講,圖式是指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積極組織,是被學習者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及怎樣把這些新信息豐富到學習者知識中的過程(周相利,2002)。圖式理論認為: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和過去的經歷,即背景知識聯系起來。認知心理學家一般把圖式分成兩大類: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內容圖式是指有關事物、事件內容的知識圖式,包括文化知識、語用知識和專業知識;形式圖式是指有關語法結構的知識或有關不同類型原文的知識,它包括文字符號、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義結構等方面的知識(李云珠,2008)。
二、圖式理論與讀寫教學
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是豐富寫作圖式的有效途徑之一。寫作和閱讀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分割的兩個環節。閱讀在本質上被認為是一個被動的認知過程,而寫作則被看做是運用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構成句子、段落、篇章的過程。閱讀是根據文章所提供的線索不斷地激活讀者頭腦中的相應圖式,通過同化、順應以強化已有的圖式或在原先圖式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圖式。寫作是根據作者的寫作目的或意圖,激活已有的圖式并在諸多圖式中不斷地進行篩選、嫁接,最后組合成文的過程。因此,從圖式理論的角度看,二者都包含圖式的激活過程。
美國作家德爾文·G·舒伯特在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書是寫作素材的聚集地,是語言現象的展示廳,是語言規則的剖析室,是文章題材的示范本。語言學家克拉申(1987)認為:“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李雅琴,2010)閱讀和寫作是一個互逆的過程。閱讀是理解吸收,寫作是理解表達。只有吸收得充分,表達才更有力。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獲得對文章內容理解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凸顯典型的英語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提高學生的整體英文能力。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激活已有圖式,建立新的圖式,將其運用于寫作過程中。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從內容理解和文章布局謀篇、段落結構這兩個角度進行,使英語閱讀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清晰化,使學生逐步建立和發展符合英語本族人思維習慣的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從而提高英語書面語言輸出能力。
三、圖式理論在英語讀寫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筆者在實踐中將圖式理論運用于寫作教學中,得到一些體會和啟示。下面以一堂英語以讀促寫訓練課為例進行分析。
教學內容:散文If I were a boy again。
教學目標:到本節課結束的時候,學生將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閱讀、理解、欣賞美文If I were a boy again,掌握作者所提出的在年輕時所應形成的8個好習慣和好品質,并體會文中一些優美句子所表達的含義。
結合美文內容,展開討論,反思自己當前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在閱讀美文和問題討論后受到鼓舞和啟發,表達想要從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性格品質方面把自己變得更好的愿望。
以小組合作形式,基于散文內容和課堂討論的結果,模仿寫作If I were five years younger。
教學對象:高一學生。
教學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在對文本內容逐步閱讀、理解欣賞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建議及寫作目的,與文本主題產生共鳴;引導學生在不斷深入的討論中自然而然地結合自身情況,反思自身的不足之處并表達想要把自己改變得更好的愿望。
教學輔助:多媒體、白板。
教材分析:本課教學的內容是課外閱讀材料If I were a boy again,它具有如下特點:
就體裁而言,它是一篇散文,文體特征明顯,每段開頭都用了虛擬語氣的排比句式If I were a boy again,I would...教師只需對學生稍加引導,學生就很容易把握此類文本的閱讀技巧。
就內容而言,作者表達了如果自己能夠再次回到童年,就會從8個方面重新培養良好的習慣、性格的美好愿望,以此給予讀者強烈鼓舞和啟發的心靈震撼。
就結構而言,文章脈絡清晰,具有散文的相關寫作特征。全文由8個有規律的、優美的段落組成。每個段落開頭有一個主題句,表達全段主題,后面的句子為主題句所表達的觀點提供了原因和事實依據。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并掌握此類寫作手法,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表達相關內容,為將來學生在現實中使用英語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剛進入高中兩個月的高一學生,雖然大部分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但對于高中英語的一些詞匯和閱讀技巧還不是非常了解;在現有的考試制度下,大部分學生受到的讀寫訓練常常是應試的、機械的。所以,他們在英語美文的閱讀、欣賞方面及類似散文的寫作方面經驗尤其不足。
教學設計:
任務一:激活已有圖式
通過播放Flash動畫,引出本課的主題“If I were ___________”,同時通過提問,激活學生頭腦中有該語言形式的圖式。
任務二:通過閱讀建立新圖式
為學生提供一篇優美散文IF I were a boy again,要求學生通過速讀思考并討論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寫作此類文章的篇章結構,捕捉相關動詞和短語詞句,幫助學生構建新的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為之后的寫作做好鋪墊。
任務三:鞏固新建圖式
為了幫助學生充分構建內容圖式,讓他們進一步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筆者根據閱讀文本的特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閱讀欣賞。筆者通過組織學生對文本中優美詞句的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選擇自己贊同的觀點;與此同時,提醒學生回憶閱讀文章中的一些好詞好句,為后面的寫作進一步做好語言方面的鋪墊。
任務四:豐富圖式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探討除作者所提及的優秀品質之外,其他與主題相關的重要人文素養,以此豐富內容圖式,積累組織寫作素材。
任務五:運用新建圖式
在寫前的種種鋪墊之后,學生已經明確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而且寫作素材充分,寫作過程顯得相對輕松,目的明確。此時,主要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時態語態,盡可能地模仿運用得體的詞句。
任務六:評價
通過給予學生評價的標準和指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自我反思和合作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寫作此類散文的內容圖式和文體圖式。
教學反思:
這節課較充分體現了圖式理論在寫作教學中的指導作用,使學生掌握了此類散文的篇章結構;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培養了學生利用文本查找信息的能力及合作、互評的能力;激發了內在向上、向善的決心和動力,通過任務型學習活動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交流的成功與喜悅。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師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運用圖式理論于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將閱讀與寫作巧妙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舊有圖式,并建立和鞏固新建圖式。
教學設計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的活動應由易到難,按照“激發舊有圖式—新建圖式—鞏固圖式—豐富圖式”展開課堂活動,并且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評價在寫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從組織學生自評到互評到教師評價,學生學會如何自我反思,相互協作。既要防止評價不當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又要防止評價流于形式而毫無作用。
四、結語
高質量的寫作來自廣泛的閱讀、某些專門訓練和大量的實踐,有效的讀寫訓練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圖式理論對高中英語讀寫教學具有啟示作用,只要老師給予學生適當的形式圖式和內容圖式,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就能較快地提取已有的圖式,從而提高讀寫的質量和速度。
參考文獻:
[1]李雅琴.談高中英語“以讀促寫”課堂教學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0(23):78.
[2]李云珠.圖式理論與寫作教學探究[J].教學與管理,2008(6):20.
[3]周相利.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