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雪芹
摘 要: 文章就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法展開論述。
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學 創新能力 培養方法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成為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歷史課的創新能力是在學生了解歷史基礎知識、理解歷史現象、分析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能促進中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學組織形式。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他們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達到上述目標,只有把學生放在知識發現的環境中,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一步步地走完發現知識的歷程,就會懂得知識的來龍去脈及適用范圍,應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因此,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是中學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現行初中歷史教科書設置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與探究”、“活動建議”等,這為我們提供了進行創新教育的最佳素材,構建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舞臺。這就要求我們轉變教學觀念,將創新教學引入歷史教學之中,真正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和教師指導作用。如何有效利用這一素材將是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明確“探究”與“活動課”的定位
作為素質教育主體陣地的課堂及主渠道的學科教學的創新是重中之重。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學歷史教師要承擔起教育創新這一神圣使命,就必須與課外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開展歷史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歷史,打破傳統歷史教學的條條框框。充分利用“探究”與“活動課”的特點。
1.實踐性。
“探究”與“活動課”就應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他們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如“訪談”、“調查”、“搜集材料”等,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理解和鞏固知識。如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參照漢代造紙工序,嘗試制作一張紙,原材料不限。同學們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從實踐中,他們知道了最初的紙是怎樣制造出來的,認識了紙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這樣就把遠離學生時空的書面知識放到眼前,在實踐中理解和鞏固了知識。
2.主體性。
“探究”和“活動課”面向全體學生,可以自由分組或個人單獨活動,也可通過“采訪”、“討論”等多種形式。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體系。鼓勵每一位學生盡可能有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互相爭論,最后達成共識,使不同水平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形成敢想、敢說、敢爭的精神,自然萌發創新欲望和激情,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3.開放性。
“探究”與“活動課”要面向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特殊需要,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情境,從各自實際情況出發探討問題,得出自己的結論,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發展。例如:學習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后,要求學生用所學歷史知識,并聯系其他歷史讀本或影視文學作品的描繪,寫一篇題為《我看秦始皇》的短文。學生根據所學習的內容,搜集秦始皇的相關資料,展開爭論,有的說是千古一帝,有的認為是暴君,并且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讓歷史知識沾染上學生的個性色彩,而具有個性色彩的歷史知識相對共性來說就是開放性。
4.創造性。
著眼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探究與活動課價值和目標最本質的體現,它為學生創造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更為寬松、和諧的空間。
二、發揮“探究”與“活動課”的效能
1.充分利用探究與活動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是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學科,它融歷史知識和思想教育與一體,是提高現代公民素質的基礎學科。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2.“探究”與“活動課”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促進主動發展。
新的歷史教材,從內容上降低了難度,淡化了知識體系,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生活的內容,給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如學習《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一課,讓學生親自動手打造石器,這讓學生十分興奮,后來一位學生在班上開辟的“歷史學習留念板”上這樣寫道:“我試著打制石器,可那石頭并不好打,我的手都被磨破了,看來原始人真不容易呀。”他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真切地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艱辛。
3.用“探究”與“活動課”培養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樂之”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有一次我辦了一期“收集歷史文物的展覽”,學生特別高興,剛一下課,就圍著我問這問那,意猶未盡。這個問,老師你看我的這碗是不是景德鎮的瓷器?那個說,老師你看我這個古錢幣是什么朝代的?他們對歷史產生了極大興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變成主動探究學習,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在興趣的吸引下,學生輕松接受了歷史知識,明白了歷史規律。
此外,開展“探究”與“活動課”還必須處理好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關系,使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這樣才有利于教法和學法的轉變。
總之,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說到底還是教師教法的轉變,只有采用新活動、新探究、新教學,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使他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