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 要: “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對于兒童是至關重要的。當前,繪本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培養兒童想象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經驗的缺乏和認知的偏差,繪本閱讀往往沒有發揮優勢。如何讓繪本閱讀走向正軌,從繪本特色入手,為兒童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徜徉在想象的世界里,方是繪本教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繪本閱讀 想象力 繪本教學 有效方法
繪本,英文名稱Picture Book,意思就是“畫出來的書”。繪本以繪畫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可以說圖是繪本的生命。
一、繪本閱讀的特色——想象
繪本是圖和文的結合,拿出一本繪本,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封面。這些封面或點明主旨,或激發興趣,或引發猜想。繪本中的文字非常少,卻十分精練。短短幾句話,便可構成跌宕起伏的情節。繪本中最重要的是圖,這些圖不同于一般的圖畫書,它是經過藝術創造的。它的作用不僅是吸引讀者,而且可以傳達故事的情節。如《爺爺一定有辦法》,圖中總是出現爺爺在忙碌的情景,仔細看圖,便可從中讀出爺爺的手巧,爺爺對孫兒深深的愛。簡潔的文字和精心的圖畫便構成繪本最大的特質——想象。兒童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對世界認識的基礎上慢慢形成的。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繪本中的圖畫正是兒童培養想象力的有效載體,兒童通過讀圖、賞圖、析圖,讀出世界的美好,認識到生活中的人和事。因此,閱讀繪本不能僅停留在文字表面,還要發揮想象,透過圖畫讀出故事的情節,讀出人性的美好。
二、繪本教學的現狀——無趣
在當前繪本教學中,由于一些功利主義的影響,一些教師在引導方面忽略繪本的審美意義。有些教師在繪本閱讀中將繪本簡潔的語言作為素材,進行識字教學;有些教師把繪本課上成語文課,引導孩子分析課文內容和主旨;更有些教師在繪本教學中純粹以朗讀者身份出現,讀完故事就完事,不啟發、不質疑、不點撥、不指導。繪本教學的誤區埋沒了繪本的價值,兒童感受不到繪本的美好,便對繪本失去興趣,從而對閱讀失去興趣。
三、繪本教學的方法——想象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應該生活在美、游戲、童話、音樂、童話、幻想、創造的世界里。”既然想象是繪本的特質,那么繪本閱讀就應該還原繪本特色,讓兒童在想象的世界中感受繪本的魅力。
(一)觀察封面,激發想象。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低年級,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一本繪本拿在手里,首先看到的便是封面。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次我將封面呈現在學生眼前,他們總有不同見解。如《小魔怪要上學》,觀察封面時,有的學生說小魔怪好害怕,有的學生說小魔怪好可愛。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封面,讓學生看看小魔怪的表情,再看看小魔怪手里的書和背著的小書包,進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欣賞繪本。
(二)欣賞圖畫,展開想象。有了封面觀察,學生便萌發了欣賞整個繪本的興趣。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靜靜欣賞圖畫。由于低年級學生識字不多,可以采取教師朗讀,學生賞圖的方式。學生在一幅幅精美的圖畫中展開想象,有驚喜,有疑惑,但更多的是興趣。教師不需要講解,只需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發現圖畫的魅力。
(三)品味細節,再現想象。繪本圖畫豐富多彩,細節之處尤其需要細細品味。在細節中再現學生的想象,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繪本的內涵。如《你很特別》,在最后一幅圖畫中,胖哥去找伊萊,伊萊告訴他:“記得,你很特別,因為我創造了你。我從不失誤的?!迸指缭谛睦锵耄何蚁胨f的是真的。就在他這么想的時候,一個灰點掉下來了。學生在一個灰點掉下來的細節中,驚訝的同時陷入深深的想象。如果自己就是胖哥,那么又會怎樣呢?
(四)善于留白,引導想象。一本好的繪本總是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好的繪本閱讀教師肯定是善于利用留白的老師。留白可以是故事銜接處,在《小豬變形記》中,小豬一看到其他動物的優點,就立馬想變成和它們一樣,這時教師可以先不講小豬怎么變成其他動物的樣子,讓學生猜一猜,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留白也可以在故事結尾處,如《溫情的獅子》,在故事的結尾處“哆哆把狗媽媽緊緊地抱在懷里倒下了”,講到這里,教師可以戛然而止,讓學生猜測故事的發展與結局,引導學生大膽想象。
(五)創編繪本,促進想象。兒童對于繪畫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對于色彩鮮艷、內容豐富的繪本更是愛不釋手。在欣賞繪本的基礎上,仿照繪本內容,想象性地創編繪本,不失為一種繪本閱讀方法。教完了《我爸爸》這一繪本,我便讓學生也做一本這樣的繪本,描述自己的爸爸。這樣做,不僅促進了學生的想象,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里的詩的琴弦響起來,要打開他的創作源泉,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覺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眾多關系?!崩L本就是這樣一種媒介,學生徜徉在繪本中,猶如漫步在大自然,他們為之沉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從此愛上閱讀,為他們的人生埋下一顆詩人的種子。
參考文獻:
[1]何炳章.從教育原點出發[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