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 要: 戶外運動是當今世界最熱門的運動之一,從人類誕生之初的生存手段逐步演變為當今人類主要的休閑健身方式。城市人正在利用城市內的各類基礎設施進行多種城市戶外運動,隨著城市戶外運動的不斷發展,它與城市居民的休閑健身,與青少年對生態、環保的認識的提高,與城市的規劃建設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
關鍵詞: 城市戶外運動 休閑健身 城市規劃建設 生態文明
1.戶外運動的定義與起源
1.1什么是戶外運動
“戶外運動”可以說是時下最熱門的一項體育運動,但是“戶外運動”又是一個概念非常模糊、范圍十分廣大的定義,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下,你可以發現登山、露營是戶外運動,越野、定向是戶外運動,甚至打獵、釣魚也是戶外運動,這樣看來只要是在戶外從事的有別于傳統的競技體育項目的活動都可以認為是戶外運動。
1.2戶外運動起源的探討
關于戶外運動的起源,一直流傳下面兩種說法。
民俗習慣說:西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在海拔高3000m~4000m的雪線附近,即接近“高山植物禁區”的地帶,生長著一種野花——“高山玫瑰”。據說18世紀,阿爾卑斯山區一直流行這樣一種風俗:當地小伙子向姑娘求愛時,為了表示對愛情的忠誠,就必須戰勝重重困難和危險,勇敢地攀上高山,采來“高山玫瑰”獻給自己心愛的姑娘,它是男人對愛情堅定、堅強、勇敢、無畏的象征。直到今天,阿爾卑斯山區的居民仍然保留著這種習俗。長此以往,在阿爾卑斯山區的登山活動便發展成為一種被廣大群眾愛好的活動。
科學探險說:在戶外運動的起源上,還存在另一種說法:18世紀中期,阿爾卑斯山以其復雜的山體結構、氣象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引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的注意。1760年日內瓦一位名叫H·德索修爾的年輕科學家,在考察阿爾卑斯山區時,對勃朗峰的巨大冰川產生濃厚興趣。然而,他自己攀登卻未能成功。于是,他在山腳下的沙漠尼村口貼了這樣的一張告示:“為了探明勃朗峰頂上的情況,誰要能攀上它的頂峰,或找到攀上頂峰的道路,將以重金獎賞。”布告貼出后,沒有人響應,一直到26年后的1786年,才由沙漠尼村的醫生M·G帕卡爾邀約當地石匠J·巴爾瑪,結伴于當年8月8日攀上勃朗峰。一年后,H·德索修爾自己攜帶所需儀器,由巴爾瑪為向導,率領一支20多人的隊伍登上勃朗峰,驗證帕卡爾和巴爾瑪的首攀事實。英國大百科全書“登山”條目下,采用了這種說法。由于現代登山運動興起于阿爾卑斯山區,在世界各國,登山運動被人們稱之為“阿爾卑斯運動”。
但是筆者認為戶外運動的產生是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原始人類為了生存所進行的遷徙、狩獵、采集果實、發明制造工具、尋找安全的宿營地、鉆木取火都是現代戶外運動的雛形,而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所體現的探索自然、挑戰自我的精神正是現代戶外運動所追求的核心精髓。
2.戶外運動的分類
戶外運動是一個概念范圍很廣的名詞,涵蓋多種運動內容,如登山、越野、定向、釣魚及一些野外基本的生存手段和技能,下面依據戶外運動所追求的目標對其做一個分類介紹。
2.1極限戶外運動
極限戶外運動是結合一些難度較高,且挑戰性較大之組合運動項目的統稱,例如攀登雪山、野外攀巖、高山滑雪、極限滑水等都是極限戶外運動項目。
人類在與自然的融合過程中,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身心潛能,向自身挑戰的娛樂體育運動。它除了追求競技體育超越自我生理極限“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外,更強調參與、娛樂和勇敢精神,追求在跨越心理障礙時所獲得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同時,它體現了人類返璞歸真、回歸自然、保護環境的美好愿望,因此被世界各國譽為“未來體育運動”。
極限戶外運動對參與者來說要求非常高,譬如很多介紹戶外運動的網站媒體都會提示戶外運動的參與者:沒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的水平,最好不要輕易登上海拔6000米的高度,除了要具備過硬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外,還必須學會完善野外生存、急救知識,同時一套功能強大、價格昂貴的戶外裝備必不可少。
2.2戶外探險
戶外探險運動是大多數戶外運動參與者最常進行的戶外運動,戶外探險運動包括中低海拔的登山、長距離徒步越野、汽車自駕穿越無人地帶等。戶外探險運動的強度與對專業性的要求沒有極限戶外那么高,但是必須具備長期的戶外運動經驗及一套必不可少的功能完善、價格不菲的戶外裝備。
2.3城市戶外運動
城市戶外運動不需要特別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不需要經過長期的專業性和針對性的訓練,也不需要一套完整和專業的戶外運動裝備保護自己完成一次極限戶外運動或是戶外探險,只要你走出家門,不論是在人行道上慢跑還是在公園內快速地穿越行走或是在城市的戶外運動俱樂部盡情地享受攀巖的樂趣。對比以上兩種戶外運動模式城市戶外運動更適合生活在城市中的各類人群,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和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的青少年。
3.開展城市戶外運動的必要性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促進了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如今生活節奏愈來愈快,人們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逐漸意識到體育健身運動的重要性。健身運動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因為人們單純的喜歡某項運動,而是因為參加這些運動可以調節精神,擺脫煩惱,消除疲勞,延長壽命,防病治病,減少醫療開支,還能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對發展國民經濟具有積極意義。而城市戶外運動恰恰是城市體育健身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城市戶外運動對提升城市居民的身體素質、提高有氧運動能力、陶冶情操有十分顯著的作用,特別是為青少年群體提供進行環保生態文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城市戶外運動的發展又為政府對城市規劃、改造并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3.1城市戶外運動是城市居民的休閑健身的主要方式之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的常住人口的密度不斷增加,房地產業的高速發展使得大中城市寸土寸金,建設面向全民健身性的體育場館所需的投入越來越大,而人均占有的體育場館數越來越低,使得城市居民的日常健身運動越來越依賴公園、小區內的健身設施、機動車較少的道路和數量不多的戶外運動俱樂部。基于上述原因城市戶外運動的模式正不斷被城市內的居民接收,人們利用公園內的復雜地貌進行越野徒步、露營等原來只有在野外才進行的戶外運動,利用車輛較少的道路慢跑、騎山地自行車或者穿越城市的長距離徒步,利用小區內的健身設施進行身體的力量和協調性訓練或者在戶外俱樂部之中進行一些簡單的攀巖運動。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目前正在興起“綠道”建設的熱潮,以期構造如同道路交通地圖一樣的“綠道網絡”。“一個充滿生機的綠道網絡……使居民能自由地進入他們住宅附近的開敞空間,從而在景觀上將整個美國的鄉村和城市空間連接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的循環系統,一直延伸至城市和鄉村”。
3.2城市戶外運動對城市的規劃與發展提出重要的參考依據
城市的規劃與發展總是與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需求息息相關,一個城市的規劃設計直接體現了該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需求。在戶外運動十分發達的美國,人們對戶外運動的熱愛及需求直接決定美國國內各類基礎設施和戶外運動場所的建設,在美國各個州都擁有眾多城市公園、濱水帶、游步道等便捷易達的戶外活動場所。如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亞州僅國家公園就各有8座,猶他州擁有5座國家公園、48座州立公園、2個國家休閑區域,科羅拉多州擁有4座國家公園及眾多的其他戶外活動場所。而如此眾多的戶外活動場所,特別是城市公園,在國民的戶外活動中起著關鍵性、基礎性的作用。
而在國內,以筆者居住的城市南京為例,南京市政府于2014南京青奧開幕之前完成總長為52.8公里的綠道,其中包括明城墻內側綠道:總長約5公里。濱江風光帶綠道:總長29.3公里。秦淮河綠道(定淮門至三汊河口段):總長1.74公里。羊山公園、九鄉河生態公園綠道:總長約14公里。南湖公園環湖綠道:總長1.8公里。麒麟生態公園綠道:總長約1公里。這些綠道的規劃和建設為這座城市的居民提供大量城市戶外運動場所,而催生這些的綠道產生的原因除了在南京舉行的青奧會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南京市民對城市戶外運動的熱愛和對城市戶外運動場所的需求。
3.3城市戶外運動是對青少年進行環保、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大力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今天,如何提高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對環境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城市戶外運動給出一個非常便捷而高效的解決辦法。城市戶外運動與傳統的戶外運動密不可分,而傳統戶外運動所提倡的養成善待自然、尊重社會和親和人文的品質,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培養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相輔相成。
傳統的戶外運動對時間、地點、裝備、參與者的素質要求都很高,而我國的絕大部分青少年由于學習壓力大、課余時間少、家庭經濟負擔能力有限很難像西方發達國家一樣組織青少年進行長時間、長距離的遠足、野營等戶外運動。而城市戶外運動恰恰避免了上述不足,利用城市及城市周邊的城市公園、綠道,在有限的課余時間一樣可以讓青少年體驗到戶外運動的精髓,例如,組織青少年沿城市綠道進行中長距離的徒步運動增強有氧運動能力,在此過程中收集沿途被隨意丟棄的垃圾,從而不斷提高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環境保護、生態文明的認識。
4.結語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如何進行生態文明的建設、提高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和諧共贏,引導更多的城市居民特別是青少年從室內走向戶外,更好地認識自然,親近自然,為城市戶外運動的開展提供一種可能性。城市戶外運動的參與有利于城市居民特別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豐富和充實城市居民特別是青少年的余暇生活、拓展城市居民特別是青少年的生活空間及給城市居民特別是青少年提供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總之,城市戶外運動作為一種新的時尚的生活方式迎合城市居民的需要,并對城市居民特別是青少年對生態文明的建設、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趙承磊.戶外運動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作用與啟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9):24-28.
[2]劉濱誼,余暢.美國綠道網絡的規劃發展與啟示[J].中國園林,2001(6):77-81.
[3]唐花清,李大春.素質教育下青少年戶外運動課程的研究.體育科技,2008,VOL29(2).
[4]張利,等.論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休閑體育產業[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1).
[5]National Park Service U.S.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Public Use Statistics-2006 Regional Report[R].2006.
[6]岳同巖.城市化進程中戶外運動對城市人的影響,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6,VOL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