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耀良
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改革越來越受到重視,高中語文教學在文言文閱讀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迫切需要尋求一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方法。本文在總結文言文閱讀教學方面存在課堂形式死板、教師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錯誤理解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措施。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閱讀能力培養 課堂效率
一、引言
現在,在高中學生之間流傳著這么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學生對于文言文閱讀的厭惡程度可見一斑,原本充滿了情趣的文言文漸漸成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塊“硬骨頭”,在學生看來,文言文不僅沒有絲毫情趣,反而更像是一種有字的天書,內容晦澀難懂,令人望而生畏。這些情況歸根結底都是教師在進行文言文閱讀教學時,沒有掌握好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得原本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文言文淪落到了現在這般田地。因此,增強教師文言文閱讀的教學能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形式死板。
現在的高中教育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文言文教學方法就是“串講法”。這種方法雖然使用得較為普遍,但是其本身存在較大爭議。教師在授課時,會將文言文中的每一個句段、字詞都解釋一遍,滔滔不絕地“滿堂灌”。學生所充當的角色只是一個“填充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及學生和書本之間幾乎沒有對話,更不用說有效的活動時間在教學中所占的比例,這種授課方式不僅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與新課標的要求格格不入。事實多次證明,教師講得太多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不利于學生自主發現和選擇適合的文言文閱讀方法。
(二)教師錯誤地解讀文言文閱讀教學。
在文言文閱讀授課上,教師往往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對古漢語知識的解釋與灌輸上,往往忽略了學生才是文言文學習的主體,讓學生一味死記硬背,不僅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反而會使他們失去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產生排斥、畏懼、厭惡的情緒。文言文的閱讀到底是應該重視知識的積累還是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如何運用有限的時間,通過提高文言文閱讀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這些問題仍舊是學術界討論的焦點,有些教師認為文言文的閱讀重點應放在閱讀和感悟上,一些教師認為應該注重學生文言文知識的積累,使學生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通假字、重點實詞、虛詞、古今異義等。長期以來,因為我國高中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了對文言字句的講解和文言知識的解釋上,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完整的一篇文章,通常會被分解得支離破碎,這些對于文言文閱讀的錯誤解讀造成了學生不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內在生命和它所構建的藝術真諦。
三、改善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對策
(一)改變文言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提高文言文翻譯的技巧和能力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是一個重點內容。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情感、主題的前提需要將文言文的意思準確地翻譯出來。因此,我們需要指導、點撥學生掌握好常見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并能夠發現它們與現代漢語的不同之處。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通常要求學生對這些特殊詞匯或者句式進行識記,但是這種方式也許可以應付一時,長久來看,卻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平時在進行文言文閱讀教學時,可以使學生在了解了上下文語境的前提下,糾正并推測原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例如《漁父》中有這樣一段話:“滄浪之水清兮,……”通過孔子的“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聯想《漁父》中的“水”是否指的是時間,這樣不僅可以理解原文的翻譯,而且可以對文中有張力有意蘊的經典詞句進行反復思考、品味和誦讀,可以加強學生的文言文相關知識的積累,進而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水平。例如:對《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話進行鑒賞,通過對詩人人生境遇的品味,感悟作者想要傳遞出的人生態度。由此,學生可以對這個孤高自負、空有才情的詩人人生態度有所了解。
(二)采用比較閱讀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凡是能夠入選教材的文章,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其微妙、簡潔、不同尋常的結構,都是需要后人學習的。教師應該在對文章整體閱讀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對細節進行閱讀和感悟,逐步培養他們對于文言文的審美感。同時,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提升鑒賞水平。例如,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可以和王世貞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進行閱讀比較,這兩部作品對于藺相如所持有的不同態度,會提高學生探討這個問題的興趣。再比如,將蘇洵和蘇轍的《六國論》進行閱讀比較,學生在閱讀時,會感受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物所持有的不同觀點,進而認識和思考。通過這種閱讀、比較的方式,可以使學生鑒賞文言文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獲得文言文閱讀的美好感受。
(三)感悟文言文的文化傳承。
教師應教導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善于從文言文中汲取文化養分,從而豐富精神世界。文言文作為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凝聚先哲們深刻的文化底蘊,并且通過一代一代的傳承,這種文化底蘊越來越濃厚,這對于處于性格形成關鍵時期的高中生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高中生普遍具有拒絕說教、叛逆性強的特點,如何在課堂上引導他們用心感受,自覺地從文言文中吸收養分、接受熏陶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其中的優秀文化。教師誘導學生發現先哲們文學中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不管是從教學角度還是從學生人格塑造的角度都是極其重要的。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會耳濡目染并吸取先哲們強烈的愛國情懷和高貴的品質。只有引導學生真正將心靈與先哲的思想融合,才會激發他們追求理想的動力。在品味先哲思想的同時,加深他們對于文言文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朱佩紅.中學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柏玉霞.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3]薛金梅.高中語文文言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
[4]鄭莉.論培養高中生文言文閱讀能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3.
[5]熊江平.談談中學文言文閱讀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1993,06:10-15.
[6]王敏.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探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11:68.
[7]王煜芳.略談高中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3,02:45-46.
[8]巨杰.淺論中學生文言文閱讀障礙及對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