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在臨床醫學專業中開設病理檢驗技術課,向學生介紹病理學基本檢驗技術,包括常規石蠟切片技術、特殊染色技術和免疫組化技術。通過理論學習和實驗操作,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
1.1課程設置:病理檢驗技術課程隸屬于病理學的實驗教學部分,共計16學時,分三部分內容:常規石蠟切片技術、特殊染色技術和免疫組化技術。
1.2課程安排:實驗班學生30名,每6名學生為一組,分為5組,1名教師負責理論講授,1名實驗技術人員負責實驗指導和實驗準備。
1.3教學內容:常規石蠟切片技術主要介紹組織取材、固定、脫水、透明、浸蠟、包埋、切片和HE染色;特殊染色技術主要介紹VG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ABpH2.5/PAS染色;免疫組化染色主要介紹兩步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學生獨立制作完成一個蠟塊,五張切片,并書寫實驗報告。
1.4教學特色:以學生獨立操作為主,以教師講授和指導為輔,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1.5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評價作為考核方式,其中出勤(20%)+實驗操作(30%)+實驗報告(50%)。
2.取得的教學效果
2.1提高了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通過系統講解病理學常用技術,拓寬了教師的知識面,加強了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聯系,全面提升了教師的業務水平。實驗技術人員在發揮技術專長的同時,鍛煉了理論講授能力。
2.2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學生在學習常用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理論的同時,獨立進行實踐操作,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動手能力。在小組團隊中發揮互相協作精神,增進了學生間的交流。
2.3形成性評價的優勢: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新的考核方式,形式更全面客觀。學生準時上課,不遲到,不早退,好的出勤率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病理檢驗技術課重在掌握常用病理學技術,操作是關鍵,實驗操作反映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獨立操作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實驗報告能綜合判斷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如何,對于實驗目的、實驗方法與步驟、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每一部分都需進行準確和詳盡的敘述,所以實驗報告的比重最大。
3.存在的問題
3.1師資培養:病理檢驗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教師不但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病理技術操作能力。實驗技術人員在病理技術上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是薄弱環節,應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之間密切配合,取長補短,在發揮各自專業特長的同時不斷學習新知識。
3.2教學內容:更新教材,加強學科的整合,開展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1][2]。現在技術水平不斷發展,分子檢查技術廣泛應用于科研與臨床診斷,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增加分子檢查技術的相關內容,擴大學生知識面。加強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整合,由簡單驗證性實驗向復雜綜合性實驗發展,結合教師科研課題開展創新性實驗,逐步實現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分層次的實驗教學模式[3-6]。
3.3教學設備:實驗教學設備不足是主要問題,爭取更多的教學經費和發揮實驗中心的設備資源共享的優勢是不錯的解決方案。
3.4同行評價與學生評價:同行評價與學生評價是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多組織教師間互相聽課,進行同行評價,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注重學生評價反饋意見,重視教學質量效果,加強老師與學生的溝通和理解,達到雙贏效果。
4.結語
在現階段的醫學教學過程中,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推進課程縱向和橫向的整合;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這三方面已成為醫學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對于醫學教學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戰。
參考文獻:
[1]李艷,沈延春,師海蓉,張磊.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開展綜合性實驗的初步探索[J].考試周刊,2010(18):206-207.
[2]鎮鴻燕,鄧昊,師海蓉,高友晶,陳瓊霞,劉麗江.大學生創新實驗教學模式探討及實踐[J].考試周刊,2011(85):214-215.
[3]馬麗梅,張慶文,杜鵑,李素華.形態學分層實驗學習模式的效果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9:86-88.
[4]熊夢輝,耿紅梅,夏瓊,遲德彪.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8):93-95.
[5]楊棉華,何萍.圍繞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2):10-12.
[6]林靜,劉夢青,郭芳.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病理學教學改革[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