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 要: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大量閱讀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綜合素養,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 課外閱讀 語文教學 寫作能力 綜合素養
一
托爾斯泰曾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相信每位學生都想打開心智的大門,成為佼佼者。現行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中學生課外閱讀的必讀名著,并規定中學生的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形成健全的人格。但一直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課外閱讀成為荒蕪之地,被教師和學生遺忘,并未得到重視。所以,理清課外閱讀的弊病勢在必行,只有找到癥結,才能對癥下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阻礙中學生課外閱讀成為荒蕪之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筆者經過探究,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內部原因——對課外閱讀的淡化。
一些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逐漸淡化課外閱讀,致使胸無點墨,寫作語言干澀,缺乏生氣,更不用談綜合素養的提高。再加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子閱讀和數字化閱讀以其快捷方便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很多學生被網絡上的“快餐讀物”深深吸引,其后果和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導致更多的中學生不愿意接觸紙質媒體,更不要談進行課外閱讀。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瑰寶被慢慢遺忘,如何不讓人擔憂。古人云:腹中有氣詩自華。可見“氣”乃根基,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奠定基礎。但令人眼花繚亂而又動感十足的網絡音視頻讓學生深陷其中,從而降低對紙質的閱讀興趣,致使課文閱讀逐漸被淡化,被遺忘,這不得不引起每位教師的深思。
2.外部原因——缺乏良好的閱讀環境。
中學階段較小學階段課業負擔加重,再加上面臨中考,學生大部分時間用來做作業,周末還要參加相應的補習班,課外閱讀時間得不到保障。同時,由于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加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支持孩子課外閱讀,發現孩子讀“閑書”就妄加阻止。在學校中,教師更是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指導,考什么就讀什么,課堂上也是精讀精講,與考試內容無關的一律不讀不教。這樣做,也許在應試考試中能做到游刃有余,但完全忽視了課外閱讀的真正價值,更忽略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
面對以上現狀,我們應該如何改變課外閱讀這片荒蕪之地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1.提高對課外閱讀的認知。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首先要提高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認知。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而言之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小而言之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高綜合能力。所以,認識閱讀的作用與價值,學生的內心就會有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的怦然心動,自然就重視課外閱讀。縱觀近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漢字成語大賽,會發現凡是成績優秀的選手,都與他們廣泛的課外閱讀分不開。
2.加強課內外閱讀結合,導水入渠。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問題是教師如何“導”?如何讓學生想涉獵課外閱讀?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濃厚了,學生才愿付諸行動,才會達到拓展課外閱讀的目的。例如在教學胡適《我的母親》一文時,我有意識地講述關于作者的小故事,即胡適在一次大學演講時所提到的“胡說”典故,學生頓時對人物產生興趣,產生閱讀的渴望,課后積極主動地閱讀其傳記,如《差不多先生傳》。
又如:在教學安徒生的《丑小鴨》一文時,課前筆者先放了一段視頻,關于力克·胡哲的勵志演講,這足以震撼學生的心靈,分析課文時學生感悟到丑小鴨身處逆境卻不懈追求的毅力與精神,課后順其自然地為學生推薦幾本書,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張海迪的《輪椅上的夢》等,相信學生會因為沉醉于心靈的震撼而演變成閱讀的動力。同樣在教學《小圣施威降大圣》一文時,筆者先播放一段1987年版的《西游記》的相關視頻,激發孩子們的興趣,然后給學生指出原文更精彩,引導學生閱讀原文。
由此可見,課內外閱讀巧妙結合,帶給學生的是無窮的興趣與動力。當然,教師要會做真正的“導”師,從而導水入渠。
3.“讀進去”“講出來”,體驗成就感。
初中階段正是培養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大量閱讀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對書籍名著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有利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形成,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與個性。
在課外閱讀方面,筆者對學生的要求是“讀進去”、“講出來”。所謂“讀進去”是指讓學生真正融入書籍,有自己的認識和感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講出來”是指能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講給別人聽,引起別人的共鳴,讓課外閱讀成為展現自我的舞臺。例如,學生在讀完《魯濱孫漂流記》之后,在交流閱讀感悟時有的談自己讀到魯濱孫的智慧和勇氣;有的談讀到魯濱孫的堅韌不拔和永不放棄;有的談讀到魯濱孫自力更生的能力;有的談讀到“星期五”的忠誠;有的談讀到生命的可貴與堅強……看到學生在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閱讀感受,在小組中、班級內交換自己的閱讀體驗,筆者感到很欣慰:學生真正“讀進去”了,最主要的是“講出來”。學生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給其他人,極大地調動了閱讀積極性,這是自我展現的過程,是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體現。課外閱讀帶給他們更多的是享受,是成就感,是能力的提高,是心智的開啟,相信每位學生會更愛課外閱讀。
4.古典名著與新時代文學并駕齊驅。
古典名著之所以流芳千古,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們折射出的人性與哲理,是整個民族及世界的瑰寶,其影響學生的思維與思想,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對學生的影響力是無形的,是至深的。筆者曾引導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有鋼鐵般的毅力;引導他們閱讀《童年》,讓他們學會在逆境中鼓足勇氣,樹立自信,健康成長;引導他們閱讀《歐也妮葛朗臺》,讓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引導他們閱讀《駱駝祥子》,認清舊社會對人性的扭曲……
當然,我們在汲取古典名著精華的同時,也要不斷吸收新文學的精髓,做到與時俱進。時代在不斷進步,每個時代的文學都在慢慢成長直致成熟,都有值得推崇的作品,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信息化時代,我們要學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真正的時代精髓不斷注入我們的思想中,成為新鮮的“血液”,讓每個學生都充滿時代氣息,跟緊時代的步伐。筆者曾推薦學生閱讀王開嶺的《當她十八歲的時候》,讓學生明白應以怎樣的狀態面對自己的人生和未來。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筆者指導學生閱讀莫言的一些優秀作品。閱讀這類書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語文素養,更能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當然,課外閱讀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語文教師及時引導,不斷督促,跟隨學生不同的閱讀興趣和不同閱讀階段而不斷調整。心之所向,身往之,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天地中自由翱翔,感受閱讀的快樂,收獲閱讀的果實,讓課外閱讀這塊荒蕪之地成為他們成長的生命綠洲。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
[2]初中生世界.快樂語文,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