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
摘 要: 在研究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過程中,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指導下,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從整體上對復雜的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探討,逐步創立了一個以科學方法論為思想基礎,用辯證的、整體的觀點,研究教學的整個過程,把教學過程看做一個有機整體。其本質就是,以系統的觀點承認整體與部分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整體與部分的這種辯證關系,在研究方法上就堅持分析與綜合的統一。高職體育教學過程最優化正是設計組織和調控體育教學活動的一整套方法論體系,它以一種成熟的理論指導實踐,又以成熟的經驗豐富理論,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關鍵詞: 體育教學 教學最優化 高職體育
1.教育教學最優化背景與內涵
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為提高教學質量、防止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這一理論要求重視研究學生,擺正教與學的關系。
“最優化”觀點是以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真理具體性的學說為根據的。最優方法視情況而定,簡單地說一種方法在一種情況下為最優,在另一種情況下未必為最優。其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實質是,教師擬訂教學方案時要選擇教學效率高的,并且應兼顧教與學的效率。即教師目標明確的教學方面的最優化和學生有意識學習的最優化相結合①。這里巴氏所謂的最優化并非理想化,而是指在一定條件制約下所能達到的最佳效果,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②。
2.高職體育教育教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
遵循高職體育教育教學基本規律,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主,教育、教養和發展相統一,合理運用教學過程的控制反饋規律及教與學辯證統一的規律,指導高職體育教學。
3.優化高職體育教學的必要性和具有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這充滿競爭和挑戰的時代,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現代社會應用型人才的重任,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體育作為高職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公共必修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而體育本身又以人們難以想象的高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現今高職體育是體育教育教學的一個分支,從客觀上不僅要求對學生各項身體素質水平有所提高,而且包括心理素質的提升和社會適應性的增強。然而高職體育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如教學器材匱乏,教學手段陳舊,教學內容與形式不足以支撐教學目標,等等,現代化的體育教學需要打破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探尋教學最優化的方法與策略。
4.針對優化高職體育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探討解決方法與對策
4.1對國內高職體育教育環境綜合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體育教學重視體育技術、技能的學習,體育理論教學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現有高職體育教學故步自封,與外界交流較少,從而限制了體育教學現代化改革的步伐;高職體育教學環境滯后,亟待改善,源于資金短缺及相關管理人員重視不夠;高職體育師資力量薄弱,專業教師數量不足,教學工作量嚴重超標,繼續教育機會極少,且不能自主選擇所培訓內容;高職體育教學過分強調技術目標,忽視學生興趣的培養;高職教育忽視體育教學對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高職教育忽視學生體育技術再學習能力的培養。
4.2針對問題,對癥下藥,改進提高并逐步優化教學。
提升高職體育教師隊伍的教學素養,加大對外培訓力度;為避免體育教學故步自封,加強對外交流,掌握教學前沿的最新資訊;針對高職體育師資力量薄弱的特點,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教師隊伍的繼續教育;高職體育教學目標與學生興趣相結合,注重體育技術再學習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中深入理論學習;高職體育教學目標需加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他們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高職體育教學資源需加大整合力度,各個學校形成互助互學的良好氛圍。
5.高職體育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方法與策略
優化高職體育教學,遵循教學原則,順應師生特點,使得教與學科學合理地融為一體,形成一套開放的具有高職體育教學特色的方法系統,以促進體育教學發展。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在今天有借鑒作用,研究其理論優化體育教學過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體育教學過程的方法與策略主要從設計體育教學方案,優化體育教學,加強體育教學管理與調控,以及體育教學效果的評價三方面入手。
5.1根據教學原則與目標,設計教學方案。
5.1.1根據教學任務及目標,根據高職學生特點,選擇適當教學內容,重點內容應突出,應注重技術教學的系統性,根據教學任務與目標,可將教學實踐整合成幾大模塊,如心理拓展團隊合作模塊,職業體能訓練模塊,專業技能提高模塊,體育競賽模塊,等等。在教學實踐中可不斷進行分析研究,找出最優教學方式。
5.1.2根據體育技能學習的不同階段,比如認知階段、初始階段、鞏固提高階段、熟練階段等采用不同教學策略,各個階段有其各自教學任務,但又互相滲透、關聯、影響。可采用專家訪談,一線教師訪談,高職的授課學生訪談,以及高職體育教學實踐的實驗數據分析,等等,優化高職體育教學。
5.1.3優化課堂結構,即復習—新授—練習—糾錯—鞏固—總結—布置課后練習任務的順序。傳統優質結構不能丟,但可以根據教學要求改革創新。復習內容可綜合采用糾錯法、完整練習法、分解練習法、分組教學法、游戲法、對比法等;新授內容可綜合采用示范法、分解練習法、情景設置法、發現法、直觀法、誘導法、講解發、啟發法、輔助練習法,分級教學法、程序教學法,個體指導法,小組指導法,等等;鞏固階段可綜合采用重復練習法、設定條件法、競賽法、強化法、完整練習法,等等。在發展學生柔韌、靈活、力量、速度、靈敏五項身體素質水平時,可采用持續法、間歇法、游戲法、負重等更為多元的方法,以達到預期目標;體育理論可采用問答、討論、講解及各種多媒體教學方法。各種教學方法互相滲透和補充,必須綜合運用,以形成一整套的科學而合理的方法系統,以提高學生體育技術技能及身體素質水平,從多方面提升學生健身能力、心理承受力及社會適應能力。
5.1.4加強教學形式、手段、內容的完善與革新,優化教學過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上課環境。教學形式可根據教授對象酌情采納;教學手段在保證課堂高效率的前提下,適當革新,以激發學生學習技術的興趣,加強其學習主動性;教學內容應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前提,內容應豐富,難易度適當,負荷量科學合理,以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綜合發展,并兼顧學生終身體育能力與意識培養。
5.1.5高職體育教學采用因材施教原則。這里的因材施教是指體育教師從教授對象的實際特點出發,使體育教學內容的難易度適合其接受能力,兼顧學生各自特點與差異,使每個教授對象都能得到最佳發展。一般可采用分級教學或是小組教學及針對個人的輔導形式。因材施教原則對實行個性化教育教學,對培養新時代的創新人才十分有利。
5.1.6根據高職學生特點,尋找適合高職教學特色的教學方案。當下高職學生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自控力弱,學習動機水平相對較弱,但處事靈活,易于溝通。針對這種情況,體育教學應主要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逐步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在課內與課外,學校老師應關愛學生,使其感受到來自學校、課堂集體的溫暖,增強其歸屬感和培養合作意識;課堂上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提升學生內部與外部的學習動機水平,使其學習主動性增強。
5.2優化教學,增強高職體育教學管理與調控。
5.2.1體育教學兼顧師生活動,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同時,確保教師主導地位,教師把握并引導課堂整體走向。教師提出問題、引領學生觀察與思考、組織學生體育技術技能練習,技術疑點解答,技術技能的評價分析、總結糾正與完善。學生對教學活動做出反應,并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發揮主體作用,這種主體作用通常體現在:練習—糾錯—分析—討論—總結—提高等環節。
5.2.2強化教學效率,選擇較為適合的教學內容,進度與時間安排,減少無效組織管理上的時間,強調任務時間部分。
5.2.3課外加強教師心理學素質的培養,課內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營造師生互動,能夠充分自我展現的課堂氛圍,建立民主合作關系,創造相對自由開放的教學環境。
5.2.4加強教師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繼續教育。
5.2.5優化體育教學環境,其中包括場地環境和人文環境,加大場地投資力度,使得場地環境更加安全與人性化;使得人文環境更加豐富多元,以開闊師生眼界,促進體育教育教學改革。
5.2.6突出高職特色,職業體能素質培養與教學相結合。
5.3高職體育教學效果評價,針對教學反饋,指導高職體育教學。
5.3.1高職體育教學效果評價主要包括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外部評價是指教學管理者及本專業同行評價,內部評價是指教師本人和上課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針對教學的效果評價,其中包括教學與學習兩項內容的評價。其中教的方面主要看教學是否準備充分;教學任務實現情況;教學內容選擇的合理性;課程結構如何;教學脈絡是否清晰;教學是否和教學目標相符;教學形式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學方法是否適當;教學效率如何,教學手段的選擇;對學生的評價是否能夠促進教學;對學生的心理負荷是否適當;教學中有效內容量是否合理,等等。學的方面主要看學生主動參與程度;與教師配合程度;對教授內容的感興趣程度;學習參與方式;學習策略;學習動力,等等。以上均可以通過設計教學量表,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相關人士提供客觀依據,不斷優化體育教學過程,促進高職體育教學水平提升,提高教學質量。
5.3.2教學效果反饋,指導高職體育教學。針對高職體育教學效果反饋,找出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逐一突破,改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優化體育教學。
注釋:
①[蘇]巴班斯基,等著,利蘭,譯.教育過程最優化問答[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1.
②楊漢麟,主編.外國教育實驗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第一版):642.
參考文獻:
[1][蘇]巴班斯基,等著.利蘭,譯.教育過程最優化問答[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1.
[2]楊漢麟,主編.外國教育實驗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第1版):642.
[3]劉志紅,王淑英.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健美操普修課教學優化設計與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
[4]吳志超.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
[5]楊英,等.太極拳教學優化設計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