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梅
摘 要: 古詩詞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種,不是普通的、客觀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詩人思想情感、生命體驗、認識閱歷的特殊物象,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可以說,意象是古詩詞的細胞,在古詩詞學習中具有核心意義,特別小語文教學中,學生形象思維占明顯優勢,更期待古詩教學能從機械、瑣碎的經院式講解中掙脫出來,導向對古詩意象、內涵的豐滿解讀。這種解讀依存于人的記憶表象和知識結構。結合近幾年古詩詞情境教學中的自我實踐與思考,作者提出并踐行“從文本出發,拓展想象空間,展開意象”、“采取多種形式,豐富想象,還原意象”、“訓練想象寫話,情辭勃發,拓展意象”的意象還原模式。實踐證明,“意象還原”有利于學生對文本內涵的解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詩詞素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意象還原 古詩詞 小學語文
王尚文先生在《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中說:“學校教育對詩歌知識的傳授一直走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在學校里,人們或者把詩歌作為傳播或者加強某種思想的工具;或者把它作為造句、修辭練習模仿的對象;或者作為考試材料,用它測驗記憶力……總之,就是把詩歌看做并非它自身的東西。”
這段話的確振聾發聵,回歸詩歌本位教育,就是依據詩歌的本身特點,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感受祖國文化的燦爛,就是感受意象、領悟詩境。
在近幾年詩歌教學實踐中,筆者一直關注和思考詩歌本位教育(其實,教材本體具有文學形態的區別,詩歌應該關注意象,散文應該關注“神”,小說應該關注人物和情節等),以避免用“散文”或者“小說”的教法教學詩歌。在實踐反思中,筆者認為著眼于詩歌的“意象”,將古詩教學從機械、瑣碎的經院式講解中掙脫出來,而導向對內涵的豐滿解讀,不失為一條可以嘗試的路徑。
古詩詞語言精煉、含蓄,意境悠長、深遠,給我們留下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古詩詞教學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就沒有品位,就沒有創意。詩歌課重視創設情境、啟發想象,把學生帶進詩詞描繪的意境之中,學生往往浮想聯翩、精彩不斷。閱讀古典詩詞,如果能進行“意象還原”,進入作者寫作的內容,與作者對話,“得作者之用心”,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感悟到作者面對的“世界”,這樣的解讀就會更真實、更深刻。那么,教師應該怎樣“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取得統一的價值取向呢?
一、從文本出發,拓展想象空間,展開意象
古人說:“一切情語皆景語”,就是說詩中的景物背后隱藏的是詩人的感情。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古詩文本,喚起或開掘學生心中隱藏著的文字文本或經驗文本,構建廣闊的“對話場”,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
康德在《批判力批判》中說:“想象力是自由的,又是自發的合規律性的。”想象并不是憑空而來的,想象依托的是文本。古詩語言凝練,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領會詞語、詩句、詩意的基礎上,運用藝術聯想和想象豐富意象,把詩中語言、詩意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后那份情、那份愛、那顆心、那種味;引導學生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在品讀詩句的過程中展開想象,進一步通過想象深化語言感悟。
可見,想象促成了“意象還原”。意象作為一種(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詩中的形象,不僅包含人物形象,還包括詩中所寫景和物,更包含作者的情思,都在有效的想象中得以復現。作為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意象是詩歌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審美單元,我們踏踏實實地從文本出發,拓展想象空間,就能觸及意象。抓住了詩歌的意象就抓住了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二、采取多種形式,豐富想象,還原意象
為學生營造充滿激情、具有智慧氣息的接受氛圍,刺激兒童的感官感受古詩的意象,讓學生通過畫面想象詩的美妙意境,入境學習詩文,這樣操作有語文味,是回歸本色的表現。
1.借助多種媒體組合創設情境,激發想象,還原意象;借助教師生動的語言描述,啟迪想象,還原意象。
王崧舟在《長相思》教學中運用課件重視詩的畫面,配上渲染氣氛的音樂,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讀把學生帶入了詩中的情境。接著啟發學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從而讓學生看到詩中的畫,悟到詩中的情。表象的形成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很重要。關鍵是學生的語言是借助表象的,對于學生尚未形成表象的,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運用不同創意,多利用圖片、多媒體聲、光、電等優勢創設情境,積極提供給孩子一個支持系統,同時在與語言的互動轉化中還原意象。
2.借助聲情并茂的誦讀吟唱豐富想象,還原意象。
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比較深刻的理解。
上海才俊戴建榮老師在這方面出色地演繹,為讓詩歌意象得到有效還原,他充分借鑒傳統古詩教學的精華,把古人誦讀詩文的方法經過自己的二度創造和開發之后,重新引入當代課堂。他在短短時間迅速和孩子融為一體,和大家一起入情入境地讀,有滋有味甚至搖頭晃腦地吟,舒緩優美地唱,姿態優雅地舞。在投入的過程中,使一系列意象的建構更加完整、更加豐滿,意象得以還原,激情得以噴發。
這里要強調的是戴老師“讀”字當頭,定位非常準確,這是一種高水準的讀。一般性的朗讀品味,間雜想象,對還原意象是極有好處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在詩人的構思過程中,意象浮現于詩人的腦海里,由模糊漸漸趨向明晰,由飄忽漸漸趨向定型,同時借著辭藻固定下來。因而,教學時要像戴老師一樣花大力氣,引導學生以不同形式反復朗讀詩文,讓學生透過詩歌語言,特別關鍵詞語的深層含義,把握詩歌畫面和氣氛,讓意象在學生腦海中得以還原,感受此時此景作者的感情。
三、訓練想象寫話,情動辭發,拓展意象
古典詩歌的意象之間雖然表面似乎沒有聯系,其實在深層上卻互相聯結,只是紐帶是隱蔽的,沒有顯示出來。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峰斷意連、辭短意屬。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敘,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空間和再創造余地,正是中國古典詩歌被世人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古詩文語言精練含蓄、跳躍靈動、意趣無窮,常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馬空《詩品含蓄》)這就要求教師獨具匠心,發掘古詩文藝術上的空白,啟發學生調動記憶、發揮想象進行體驗和藝術上的再創,將古詩文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徜徉于情境中古詩意象還原的海洋,能締造出一個精彩的教學互動的世界。古詩教學如是,古詩詞教學必然沉醉于豐滿、圓融的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