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珠
摘 要: 教師應針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單一化、填鴨式等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措施,如通過創設趣味影音環境、聯系日常生活例子和案例分析指導措施等改善性教學方法以提高課程教學效率。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 教學效果 案例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我國小學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之一,是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該課程是一門體驗型課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可通過教學環境氛圍營造、聯系生活實際和案例分析指導等方法實現課程教學的深刻教育。《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最大特點是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得到感悟和行動,因此需要更全面的教學方法。長期以來,教師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教學思想不重視,教學方法單一,僅通過簡單的講解進行教育無法達到深刻的效果,如學生因為簡單乏味的教學方法喪失學習興趣。教學沒有觸及學生的思想深度,沒有聯系社會實際導致教學失敗。為了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改善教學方法可獲得更好的效果。
一、環境氛圍創設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一個好的學習氛圍能使小學生保持理想學習狀態,把小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激發、感染出來,從而增強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校這個大環境中,可布置一些教學宣傳物,包括貼畫、宣傳語和互動設施,同時在教室小環境中精心布置。教學時,不斷鼓勵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特定情景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通過聲光立體環境進行教學,如聽音頻材料、觀看視頻、實物演示等方式,增加教學趣味性,使教學變得更具感染力。營造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氛圍,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加以教師幽默的教學語言可為教學提供更大的空間。例如,《祖國有多大》可創設這樣的情景:課件播放《大中國》歌曲,同時播放一組祖國大好河山的風光圖片。學生一邊聽歌,一邊看圖片,聽覺和視覺在良好視像氛圍中被激發起來,心里自然而然會激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還應鼓勵學生多觀察、體驗、感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由交流。教師不需填鴨式講解,學生也能真正感受到祖國的幅員遼闊,為祖國感到驕傲、自豪。最后可給學生發放祖國拼圖作為紀念以加強記憶效果。
二、聯系生活實際
《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生活實踐性,應結合生活進行教育。教師不但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且應該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親自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討論,結合自身經驗得到深刻的學習體驗。“對于學生來說,探究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1]。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學生可結合生活實際獲得真實的感悟。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多多聯系生活問題,如教完《誠信是金》這節內容后,可提出這樣的問題:“當你的爸爸或媽媽說話不算數時,你生氣嗎?當你的朋友跟你約好做某件事,卻失約了,你感到失望嗎?”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親身經歷的事情,讓學生互動,就能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互相交流,從而從思想上明白“人無信不立”的道理,這比單純說教更能讓學生接受。
三、案例分析指導
案例分析側重對生活品德和社會問題的解答性指導。一般來說,家庭教育可以完成這個過程,但是有些父母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因而需要教師通過相對完善的案例分析指導更正理念。教師應精心挑選案例,做好備課工作。對于案例的態度一定要符合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切勿給學生傳授片面的觀點。“要讓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必須有更多更好的資源做支撐”[2]。選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更有指導性。如學生去商場買到一些過期食品,應該如何處理?學校里高年級學生經常欺負低年級學生,應該如何應對?教師有時批評調皮的學生用詞不當,你又怎樣看待?這些都是平時生活實際中的問題,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分析,各自說出這種現象存在什么問題,應如何解決。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問題的原因,大家應怎樣做,升華問題本質,對癥解決存在的問題并概括總結。通過正確引導學生對社會的認識,使學生健康成長。
《品德與社會》“從呈現方式看,具有交往性特點;從承載內容看,具有非認知性、意義生成性、內容延展性和教育觀點的非滲透性等特點”[3]。它是一門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這門課從生活中來,具有生活化的特點。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滲透在生活中,往往容易被忽視,因此提高教師和學生對這門課的重視程度具有重要意義。基于這門課的特殊性,進行全方位教學方法改進可取得顯著教學效果,利用學校現有條件可以得到改進。立體多感官教學具有趣味實效,聯合實際教學具有實踐實效,案例分析教學具有指導實效。這些實效性教學方法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和學生積極參與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韓莉,楊志大.淺談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術研究,2013(5).
[2]程振祿.關于品德與社會的幾點思考[M].課程教材教法,2012(12).
[3]陳光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基本特點和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