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蕊芳
摘 要: 傳統閱讀課教學方法過于重視語言基礎知識的傳授,以及文章細節的理解,往往忽視全篇脈絡內涵的把握,偏離英語閱讀的初衷。只有從整體上進行閱讀教學,才能促進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從而達到學生正確流暢使用語言的目的。
關鍵詞: 英語課堂 整體教學 閱讀能力 閱讀講評
一、閱讀整體教學的背景
在缺少外語語言環境的背景下,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進行大量的課內外閱讀。然而,長久以來,大部分教師在上閱讀課時,受傳統教學法的影響,以追求高分為目的,在閱讀教學中只追求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意義。大部分教師喜歡進行分段教學,逐句逐字進行翻譯、解釋,將一個完整的故事肢解得支離破碎,結果破壞了文章完整的思想和結構,有時閱讀課完全偏離了閱讀的宗旨,不知不覺就變成了語法課。這種做法的后果就是學生無法把握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不利于學生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與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
整體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方法,是一種新型的科學教育觀,這種教學觀要求教師從文章結構出發,把語言形式教學與語言基礎知識結合起來,運用英語學習的理論,提高學生對語言及文化的理解,獲得豐富的語言信息,從而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達到學生正確流暢使用語言的目的。
二、課內閱讀課整體教學模式
(一)讀前(pre-reading)
教師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供預習使用,如學生需熟讀課文,尋找文章大意,并在困惑的地方做記號,達到有效聽課的目的。
比如筆者教上高中英語選修6Unit 1“Art”這一單元時,考慮到西方繪畫藝術史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話題,如果沒有針對性的預習,則勢必很難在第二天的課中全盤吸收此文。因此,筆者課前布置了預習任務。
1.熟悉本文所涉及的生詞。
2.熟讀課文3遍。
3.尋找問題答案:How many forms of western painting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ssage? What are they?
這樣學生對本文有了一個基本框架,有助于培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的習慣。
(二)讀中(while-reading)
1.導入——盡量借助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材料引入正題,如生活中的點滴,電影中的某一片段,歌曲等。
比如筆者在教高中英語選修6Unit 3“A Healthy Life”這一單元時,剛好發現近期部分學生在校外有吸煙、飲酒的不良習慣,于是筆者從這一現象入手,引入本單元話題:The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and how to stop it.學生既感到熟悉,又為班里某些染上吸煙壞習慣的同學感到痛心。這種導入從情感入手,易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祖父寫這封信的目的,學生學習起來更有動力。
2.略讀——規定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快速閱讀完全文,重點是首段和尾斷,找出主題句并了解文章的篇章結構。
比如筆者在教高中英語選修6Unit2“Poems”一單元時,就采用以上辦法,給學生3分鐘時間略讀全文,重點是頭尾兩段,學生在短時間內就能了解本文結構:six forms of English poems:nursery rhymes,list poems,the cinquain...在學生了解全文篇章結構的基礎上,教師再去填充這個框架,最后總結,實現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教學法。
3.精讀——有了前面的鋪墊,這時可讓學生合起課本,認真聽閱讀材料,注意語音語調,讓學生完成教師課前精心設計的閱讀任務。當然,閱讀任務得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難易。
比如筆者在上以教“Poems”這一單元時,由于筆者所教的兩個班程度不同,于是設計了不同的閱讀任務。對于程度低一點的那個班級,筆者設計問題:
1.What’s the topic of the the reading passage?
2.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form of the English poem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而對于另一個班級,筆者除了要求他們完成以上閱讀任務之外,還要求他們學會欣賞文中的每一首詩,理解詩的內涵。
4.語言教學活動——分析重難點句型,結合語境分析語言結構。在操練新的語言點中,不忘設置新的情境,讓這些新的語言點得以被充分使用。
(三)讀后(post-reading)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程度,以《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為指導,設計一些閱讀理解題目,既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查找能力,又鞏固了課文內容。
比如筆者在高中英語選修6Unit 5“AN EXICTING JOB”一文時,在學生完全理解本文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三道讀后題,
1.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volcano?
2.How many years has the author worked as a volcanologist?
3.How many persons went to the mountain after the Kilauea.
這種讀后題既能對文章的整體教學效果起到鞏固作用,又能適應高考需求,為日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課外閱讀講評課也需把握整體教學的原則
閱讀能力的提高單靠課內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通過課外閱讀,每天限時訓練,課后練習,完成試卷閱讀題等渠道進行補充閱讀。課外閱讀材料廣泛,題材新穎,緊跟時代步伐,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應利用這一優勢,根據不同材料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但也不能偏離整體教學的方向。然而,現在許多教師為節省時間,對于課外閱讀,尤其是試卷或練習中的閱讀理解題,基本上采用自下而山上理論,即看著問題找答案,不做有效講評,即整體講評,讓學生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盡管講評之后知道答案出處,卻不知文章大意,很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其實閱讀講評應遵循自上而下理論,閱讀理解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的過程,盡管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做到像課內閱讀文的整體教學那樣完整、具體,但至少也要經歷從整體再到局部的過程。只有把握文章整體意思,才能準確理解細節。
當然,盡管整體教學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有著諸多優勢,但我們不能一味強調把閱讀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而完全忽略詞匯等語言基本知識。要知道語言素質和綜合素質是教育理念下閱讀課的兩個目標,缺一不可。如果學生缺乏語言基礎知識,自然就會影響他們閱讀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師在閱讀整體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補充語言基礎知識的輸入,確保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學外語教與學.2010(10).
[2]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2013(6).
[3]周學文.新課程,新理念下的高中英語整體教學.
[4]英語課文整體教學發展的優勢.松遼學刊,2000.
[5]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6.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