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理
摘 要: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校課程與校外課程的整合,調動了學生的運動積極性;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學中師生互動,師生間民主平等,促進師生同鍛煉同提高的目的;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學會合作、創新,體育課堂成為學生合作探究、不斷創新的搖籃。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 課程整合 師生互動 合作 創新
新的課程理念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它要求體育教師對學生采取相同的態度,并且對于體育后進生相應加強關注,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體育課,享受到體育的樂趣。體育教師要把學生當成一個個完整的“人”,要把學校、家長、社會、學生等一切因素都融入體育教學中,營造人本、開放、公正、豐富的體育教學環境,加強體育教師與學生特別是體育后進生的交流,最終讓所有學生都樂于參加體育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學生可以向體育教師提建議,不管是關于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的,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多元的信息渠道,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這樣學生就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學生就能積極地投入體育課堂中,最終強化體育教學效果。
新課程理念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實施的良好效果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新的課程理念的實施充分調動了小學生的運動積極性
在傳統教學觀念中,體育教師完全是按照體育教材上課的,雖然教授的內容很多,但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小學生們不喜歡,這一方面與體育教師的能力有關,比如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陳舊等,另一方面與體育教材也有很大關系。新的課程理念要求體育教師在以體育教材為主的同時,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游戲法、競賽法、情境教學法等。并且要注意開發新的有趣的教學內容,比如街舞、武術、抖空竹、放風箏、滑旱冰等。體育教師完全可以大膽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體育課程資源,只要這些教學內容能夠達到有效鍛煉學生身體的目的,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這樣就能促使他們在以后的學習時間里通過自己最感興趣的運動形式自覺鍛煉身體。體育教學中通過貫徹新課程理念,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教科書內及教科書以外的多種運動形式,改變了學生的“唯師”與“盲從”,培養學生體育鍛煉中的自信和自主性。
二、新課程理念使師生互動成為可能
傳統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教什么、學什么都要圍繞教師的教學目標進行,這就勢必造成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在崇尚健康第一、以終身體育為目標的今天,是不能適應學生為了健康而參與各種體育項目的要求的。新課程理念中體育教學要求做到師生互動。體育教師在與學生互動時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體質情況和運動興趣特點。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運動水平為他們誘導鍛煉的思路,激發鍛煉的興趣,點撥鍛煉的方法,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基本活動中自由選擇項目、自由編組、自主學習與鍛煉,教師要回答的問題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能解決或解決的不夠圓滿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所選的項目和他們的認知水平、運動能力制定各堂課的教學目標。學生圍繞這個目標可以采用多形式的學練方法,嘗試解決課堂的主要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地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高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回答事先設計的問題,又要與學生共同探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未曾預料到的問題。體育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掌握的某些體育知識很有可能超過老師。教學互動主體發生了變化,學生也是老師,老師也是學生。師生之間真正做到民主平等地交流與學習,這樣教師在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中學習、探索,豐富教學經驗、拓寬知識面、提高教學業務能力,才能適應教學不斷更新的要求,達到師生共同鍛煉、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使得體育課堂中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三、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學會合作、創新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大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培養一大批社會主義建設的創新人才。創造能力是一種智力活動,需要一定的知識,創造能力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更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創設條件,以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兒童的靈性就是學生的天性,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充滿靈性的世界,兒童天生具有創造力,就看教師有沒有給他機會。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小馬過河》的教學過程中,我在抓住主教材仰臥推起成橋的同時,特意忽略次教材,留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他們除了會將仰臥推起成橋呈現出來外,一定還會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橋。果然,學生通過二人(或多人)的互助合作、實踐嘗試,創造出了搭橋過河、踏石過河、開船過河、飛馬過河等方法,而在搭橋過河的方法里,又有各種各樣的橋(雙人拱橋、立交橋等)。在教學中以精講多練,以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自由合作創新,推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更大的自主空間,鼓勵學生合作探究,體育課堂就會成為學生創造的搖籃。
總之,在新教學理念中,不僅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質疑解疑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師生觀上,實現師生角色的徹底轉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是課堂活動的操作者、觀察者、討論者、交流者和猜測者;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導演”,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它既主張在主動學習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在教學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使課堂教學進一步開放,從而有利于強化體育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柳菊興.體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義堂,田保軍,王樹旺.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3,6.
[3]張德偉,鄧濤.新課程與教師素質發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