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摘 要: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巧妙地運用化學實驗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學事半功倍。
關鍵詞: 初中化學 實驗教學 作用
初中化學新課標指出:“學科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與體驗。”這些新的課程理念在化學教學中的有效落實,都離不開化學實驗。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因此,可以說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的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式。
初中化學的實驗教學包括: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學生實驗。如果能在教學中運用好這些實驗,就可以讓課堂更實用,知識更容易理解,對于教學而言無疑有很大幫助。以下我結合教學經驗,談談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妙用。
一、巧用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是化學實驗的重要組成,是教師通過現場實驗演示,引起學生觀察、思考,從而認識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巧用演示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自己分析得出實驗結果,從而把抽象的化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這比教師單純的講授教學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演示實驗要體現操作的規范性、實驗的科學性,最好還有一定的趣味性。對于課本上有的演示實驗,我做到每個實驗都當堂演示,有的實驗還做改進;對于一些學生難理解的知識,我也融入演示實驗,便于學生理解。
在上第一節化學課時,我通常都先離開書本,運用化學中一些有神奇現象的演示實驗,引起學生對化學的關注,比如“清水變牛奶,牛奶變汽水”、“魔棒點燈”、“空杯生煙”等,這些都是富有趣味的演示實驗,趣味性強,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化學課本中,一些有趣味的演示實驗不在少數:《燃燒與滅火》中“燒不壞的手帕”,《微粒的性質》中可以增加“鐵樹開花”實驗,也可以增加“蝴蝶變色”實驗,都是趣味性很強的演示實驗,學生印象深刻,對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記憶得比較牢固。
對于一些有害氣體參與或者有有害物質生成的反應,由于條件限制,很多時候演示實驗開展不起來,比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由于一氧化碳的制取不易,而且一氧化碳可燃,容易發生爆炸,實驗操作起來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舍棄這個實驗。我教學時,在課堂上演示這個實驗,事先把一氧化碳儲存在容器中,在實驗過程中慢慢釋放一氧化碳,把現象完整展現在課堂中給學生看,邊做邊分析,這樣的演示實驗對于教學有很大幫助。
在教學中遇到難以理解或者容易遺忘的知識,也可以增加演示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比如遇到裝置氣密性檢查,雖然學生知道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進行檢查,但是有的時候氣密性完好的現象是死記硬背下來的,很容易弄混。如果讓學生親手演示各種典型裝置氣密性檢查,讓其他人觀察現象,則不失為簡單易懂的方法。
二、活用分組實驗
隨著化學新課改的實施,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把演示實驗讓給學生做,讓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參與到實驗中,則不僅對現象可以觀察得更清晰更仔細,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操作能力。
對于一些不易記憶的知識點可以運用分組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復習《實驗室二氧化碳的制備》一節時,我增加一組藥品選擇的實驗:“1.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2.碳酸鈣粉末和稀鹽酸反應,3.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4.石灰石和濃鹽酸反應,5.石灰石與濃硫酸反應”,讓學生分組做這幾個實驗,然后討論:實驗室用哪種藥品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適?經過簡單交流和討論,學生很快得到第3組:石灰石和稀鹽酸,同時對其他幾組實驗不適用的原因理解得更透徹,同樣的方法也適用于《實驗室氫氣的制備》。這樣的分組實驗不僅讓學生牢固掌握了知識,而且使學生學會了對比和優化的方法。
三、善用學生實驗
初中化學實驗中有八個基礎實驗,分別是“氧氣的制取與性質、二氧化碳的制取與性質、物質燃燒的條件、常見金屬的性質、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粗鹽的初步提純、溶液的酸堿性和酸與堿的化學性質”,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實驗室認真地完成這八個實驗,則教學效果會更好。尤其是“酸與堿的化學性質”這個實驗,本身就是易錯的難點,用實驗加深理解是最省時最有效的教學手段。
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廢棄物品制成實驗儀器,讓學生完成家庭趣味小實驗,如:“自制簡易凈水器、探究雞蛋殼中的物質成分、自制汽水、制作葉脈書簽”等,這些學生實驗都是取材身邊的物質完成化學探究,既加強了學生課后對于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一舉兩得。
化學實驗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科學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需要不斷反思總結、積累經驗,把更多實用性實驗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樂于學習化學知識。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徐云云.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