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敏
摘 要: 英語學科本身的特點是具有交際性、實踐性和工具性,同時傳授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知識,由此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把德育作為學科教育的目標之一,使英語教學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文根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探討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并從教師自身素質、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提出對德育滲透的見解。
關鍵詞: 英語課堂教學 德育 滲透
一、引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因此,中小學課堂既應該是播種文化種子的土壤,又應該是灌溉心靈之花的苗圃,教師不僅要授業解惑,還要關注學生的人格培養。中學英語課堂德育滲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行的中學英語教材蘊含的豐富的教育思想內容,在完成本課程任務的基礎上,抓住中學生可塑性強這一教育的有利時機,恰到好處地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倫理教育,以及行為規范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質教育的滲透,使學生在同模范的對照、比較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滲透德育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寬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培養合作精神、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應當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利用專業知識,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之際汲取情感素養的精華,從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靈品格。英語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捕捉教學中的德育契機,創設情境,在英語課堂上有計劃、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影響和引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外語教育和德育互相促進,把德育自然地有機地融入教育之中。
(一)教師自身素養是英語課堂教學德育順利實施的關鍵。
愛因斯坦說:“學生對老師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德和才。”對于一名合格的教師來說,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積極進取的精神等多方面的素養。我們在教育學生尊敬師長的同時,不能忽視尊重學生,包括對他們人格的尊重。在教育實際中,有的教師養成隨意“教訓”學生的習慣,或許這一切都源于“老師教訓是為學生好”的初衷,但學生同我們一樣,渴望自由和平等,渴望受到尊重。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其學習的楷模,道德的標桿,人生的導師,教師對于一個學生的成長有著極重要的影響。
(二)立足教學內容是實施德育滲透的根本保證。
1.從教材內容中挖掘德育素材。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不能憑空而談,必須以一定的情境為載體。現在的新課程英語教材內容主題涉及人文、社會、環境、體育等,是教師進行課堂德育的最佳載體。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挖掘和利用這些德育因素,適時地向學生點明教材中蘊涵的教育意義,有意識地把德育滲透到英語知識的傳授中,達到智育和德育的雙重教育目的。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模塊2的主題是“Making Discoveries”,探討的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時應該尊重自然。教師可以聯系環境保護、低碳經濟等熱點話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2.以教學內容為基礎,進行必要的發散與深化。教學內容是進行課堂德育教育的基本材料,但并不是每篇教材都能直接用來進行德育教育,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挖掘。牛津英語模塊9的主題是“Communicate with other cultures”,教學目的是通過對這一話題的探討,加強學生對世界不同文化的了解。在這一單元中,我們可挖掘愛國主義這一德育教學點,引出漢語教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這一話題。現在國外學漢語的人是越來越多,孔子學院已在世界上許多國家設立,孔子學院成了外國人學習漢語、對外傳播中華文明的良好平臺。國外學漢語熱折射出的是我國的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這一事實能極大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三)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德育滲透與知識傳授的最佳契機。
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這些素材讓學生產生情感體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德育滲透的最佳時機,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教育。葉圣陶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材中存在許多教育因素,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機,教師若把握住這些契機,及時引導,及時教育,收到的效果更佳。“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經常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及諺語等進行人生觀教育,有時往往恰當的一句話,會影響學生甚至會讓他們終生受用。如: Confidence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這種諺語可以讓學生明白面對人生的時候,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和準備,遇到挫折和失意的時候,要滿懷信心,戰勝困難。
(四)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要講究技。
如何有效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還有許多需要探索和思考的地方,但不容置疑的是,有意識地把德育融于智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幫助他們擁有高尚的人格,這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對于處在青春期的高中學生來說,單純的說教不但起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所以要使德育融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著痕跡地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這就要求教師掌握一些方法和策略。我們可以因勢利導,創設一些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情境,例如通過小組討論或辯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感悟。很多時候教師不需要刻意雕琢,只需要巧妙地引導,鼓勵學生互相交流或辯論,自己尋找答案,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甚至是自我教育。德育是現代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五)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增強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首先,課堂教學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在其中要做好引航員的工作,做到點到為止,給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空間。課堂教學的有形空間是有限的,但教學內容的空間是開放的,學生的思維空間也是無限的。教師要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將學生德育教育的內容引向無限廣闊的空間。其次,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思想碰撞的過程,那種單向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現在是沒有市場的,也是學生最頭痛的。教師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教學內容,就某一話題進行相互間思想的交流,通過交流達到明辨是非,促進課堂德育教學。最后,討論式。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出一個討論的主題,然后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教師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緊緊把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對學生德育教育提高到一個應有的高度,才能使學生的德、智等全面發展。
三、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絕不能單純地為“滲透德育”而進行空洞的說教,必須嚴格遵循英語教學規律,探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潛在的德育因素,以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滲透方式,貫穿教學的始終。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的同時,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把德育教育融于英語教學中,不能簡單地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而應設置各種情景,營造良好的德育氣氛,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接受德育教育,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這樣才稱得上全面完成英語教育。
參考文獻:
[1]陳成國,主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德育.
[2]鄭強,主編.實施高中新課程.前沿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