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花
摘 要: 著力打造活力課堂,讓課堂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學得有滋有味,如花般生命怒放,語文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激情,充滿快樂。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 活力課堂 創(chuàng)造
當前語文教學呼喚活力的語文課堂,呼喚人性的語文課堂,呼喚價值追求下的學生自主建構(gòu)的語文課堂。教師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引領(lǐng)學生在課堂中挑戰(zhàn)智慧,積淀情感,共育心靈世界,同享精神之旅,打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著力打造活力課堂,讓課堂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每張小臉上洋溢光彩。師生共同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享受創(chuàng)造的喜悅與滿足,品味人性的燦爛價值。
一、在感悟中體驗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之間存在多種差異,能引起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產(chǎn)生不同的體驗感悟,形成對文本多元化的理解。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獨特的觀點,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思想、語言與文本、作者對話,敢于進行個性化的表述。課堂應成為學生解讀文本的場所,張揚學生個性的家園,凸現(xiàn)學生人性的樂土。
例如《愛如茉莉》一文,最感人的要數(shù)病房里那溫馨的一幕:媽媽躺在病床上,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緊握媽媽的手,頭伏在床沿邊睡著了。在教學這段時,先讓學生觀察畫面,讓學生在自由討論的基礎(chǔ)上,不斷激發(fā)學生愛的情感,適時掀起學生內(nèi)心愛的波瀾。當學生通過學習知道爸爸媽媽互相關(guān)心,都不忍心打擾對方,時刻為對方著想時,學生的心靈再次受到愛的強烈沖擊。此時,我讓學生聽著舒緩的《愛的奉獻》歌曲,播放生活中人與人相互關(guān)愛的畫面……引導學生用心品味生活,尋找你付出的真愛,或者你收獲的真愛,可以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中回憶、發(fā)現(xiàn)愛的漣漪。
當音樂結(jié)束,學生從回憶中回到課堂時,他們再也按捺不住內(nèi)心愛的激情,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心里話。有的說:愛是病中媽媽的細心照顧;愛是一碗熱騰騰的餃子;愛是病房里的一束鮮花……此時的學生,已經(jīng)完全從文本走進生活,他們的內(nèi)心正在被愛的情感潤澤、感染、激蕩,他們的心靈正在被感恩的情懷包圍,正在被生活中人們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積極價值觀震撼。學生那稚嫩的話語、純正的感情、靈動的思維,使課堂成為他們展示自我的舞臺。
二、在爭辯中提升
在語文課堂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guān)鍵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探究、思考。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善于把握學生爭辯的焦點,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爭辯,給課堂注入生機。
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時,我問學生:“你們覺得大黑騾子應不應該殺掉?”學生踴躍發(fā)言,有的說:“不應該殺掉,其他還有五頭牲畜可以解決戰(zhàn)士的饑餓,大黑騾子是立過大功的,不應該殺。”有的說:“我覺得該殺,大黑騾子體形較大,殺了它可以解決更多戰(zhàn)士的饑餓問題,讓更多人走出草地。”一石激起千層浪,漸漸地,班里出現(xiàn)辯論的場面。我順勢針對這個問題,讓學生展開激烈的爭辯:“大黑騾子到底該不該殺?”于是,一場課堂探究式的辯論便熱鬧地展開,課堂上學生個個積極參與,人人有話要說,激情蕩漾,針鋒相對,唇槍舌劍展開激烈的辯論。最終得出結(jié)論:彭德懷愛他的大黑騾子,但他更愛自己的戰(zhàn)友,彭德懷與普通戰(zhàn)士同呼吸共患難,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zhì),充分體現(xiàn)他的人格魅力。
課堂上及時捕捉質(zhì)疑這一寶貴的生成資源,讓學生找出思維的異點,激發(fā)爭辯的原點,使學生收獲多多。這是經(jīng)過辯論得出的真知,這種真知來得自然,是任何一種灌輸方式都無法企及的。
三、在朗讀中噴發(fā)
新課程實施以來,人們摒棄繁瑣的分析和肢解性的講解,“書聲瑯瑯”成了語文課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我們靜下心來,審視朗讀的三個層次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其中前兩個是底線,只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應該不成問題。而“有感情”則是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學生閱讀的一種高峰體驗。由于缺乏對文本的靜心品悟,學生的閱讀浮于語言文字的表面,對課文的淺嘗輒止,我們聽出的“感情”,只是一種蒼白、一種淺薄。感情是一種體驗,需要一個從低到高、從外到內(nèi)的潛移默化的“醞釀”過程。
《船長》一文中,人們在黑暗中聽到一段簡短而有力的對話,值得一品。在教學中,教師巧妙創(chuàng)設(shè)情境,抓住文中的“20分鐘”、“夠了”、“開槍打死他”等關(guān)鍵詞句,通過與學生對話,有效指導學生品味到船長的自信、鎮(zhèn)定自若、忠于職守,一個高大偉岸的船長漸漸巍然屹立在他們的心中,“有感情朗讀”便水到渠成。再組織學生練讀,然后師生分角色朗讀,此刻聽著師生充滿激情的朗讀,眼前已不是那靜止的文字,而是船長那跳動的靈魂。
在上述這個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真誠地敞開自己的心懷,用思維觸摸“白紙黑字”,用心聆聽文字背后的聲音。于是學生在這段簡單的文字中,讀出豐富的信息。這些信息不斷豐富學生對船長的感知,不斷激蕩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這激蕩的情感在師生的對話中不斷得以激發(fā),最后師生共同朗讀,為激蕩起來的情感提供“噴薄”的出口。
四、在想象中拓展
學生有良好的再現(xiàn)語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讀中有較好的語感。想象法就是將文中語句具體情境化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語感。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進行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準確而迅速地在腦子里呈現(xiàn)有關(guān)表象的同時,進行必要的聯(lián)想和想象。學生只有憑借想象才能走進作品所描繪的世界,進入一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到氣味、聽到聲響、辨出色彩的世界,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感受語言文字所包蘊的內(nèi)涵和情感。
如在教學《游園不值》“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兩句時,如果僅僅滿足對句意的理解,就索然無味。此時,教師也應注意發(fā)掘詩中的藝術(shù)空白,抓住“一枝紅杏”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園子里是怎樣的一幅春景圖?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fā)展形象思維,有的說:“園子里的小草綠了,柳樹發(fā)芽了,那黃綠眉眼的柔柳在微風中婆娑起舞。”有的說:“園子里百花爭艷,紅似火,粉似霞,白如雪。”……學生透過“一枝紅杏”觀賞到迷人的春色,想象越豐富,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就越深刻,學生的語感由此而增強。
五、在合作中共享
現(xiàn)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群體與群體的合作。新課程強調(diào):“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教學中把學生劃分成四人或六人學習小組,在課堂上互助合作學習,大家相互補充,相互啟發(fā),開拓思維空間。
在教學《七律·長征》一文后,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通過網(wǎng)絡(luò)合作完成自己的知識構(gòu)建,拓展知識領(lǐng)域。學生熱情高漲,小組長明確分工,組員積極行動。有的學生負責收集有關(guān)于長征的各種圖片;有的負責收集長征的文字資料;有的采集長征故事;有的組成“長征紅歌”合唱團;有的組成詩詞朗誦組,用心中的贊美之詞歌頌這一輝煌的歷史……
在匯報課上,學生興致勃勃,爭著登臺亮相,圖片組的學生展示了許多長征圖片;有的組員還播放了相關(guān)的錄像;合唱團的成員則用激昂的紅歌抒發(fā)情懷;詩詞組的成員更是激情澎湃,慷慨陳詞……語言的積累、理解與運用融為一體。這種互動,活化了書面語言,這種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學生協(xié)同合作,共同發(fā)展。在探討、交流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入地領(lǐng)會“長征”精神。
六、在閱讀中延伸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必須開放課堂,努力溝通課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能力。
課外的天地是無窮的,應讓學生“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投入五彩繽紛的校園生活,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語文教育資源,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生命的智慧。
如《麋鹿》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jīng)歷,體現(xiàn)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在教這篇課文之前,引導學生到網(wǎng)上搜集有關(guān)麋鹿的資料,學生興趣非常濃厚,紛紛到網(wǎng)上瀏覽、下載。通過因特網(wǎng),學生搜索到有關(guān)麋鹿的錄像片,麋鹿的奇聞趣事及目前的生活狀況,還有中華鱘、大熊貓、白鰭豚等野生動物的相關(guān)資料。面對豐富的資料,學生都驚嘆網(wǎng)絡(luò)的神奇。
相信,打造活力課堂之后,課堂上我們將看到學生個性的激情飛揚,生命活力隨之奔涌而出,學生的生命之花得以怒放。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為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真正成為學生演繹生命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