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
摘 要: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進行課堂設計,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學生提問 質疑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即使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恰如其分地提問施教,學生也能較好地掌握知識,然而學生并非主動地參與學習,沒有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久而久之,會抑制學生質疑提問的激情,使他們缺乏創造性思維。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逼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我們也發現讓學生提問、師生共同解答,遠勝于單純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下面筆者就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學生提問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營造和諧課堂氣氛,呵護學生認知的好奇心
和諧的課堂氣氛應該是恬靜與活躍的統一,熱情與凝重的統一,輕松與嚴謹的統一。學生提問與課堂氣氛密切相關,試想,死氣沉沉的課堂,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思維緊閉,師生雙邊活動難以進行,學生會有積極提問的意識嗎?反之,輕松和諧的課堂,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思路開闊,遇到疑問主動提出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關鍵在教師,教師要采取民主型的教學方式,設身處地地學生著想,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能力。這樣就會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即使是那些最頑皮、學習又差的學生,也會在這樣的氛圍中得到感化,緊張的情緒和畏懼的心理都會逐漸消失,和諧的課堂氣氛也就自然形成了。
二、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一環。
(一)留給學生質疑的時空,使學生“想問”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為每節課設置學生質疑的思維空間和時間,并在實施過程中認真落實,尤其在解決了問題之后,千萬不可急于解決另一個問題,而是要留給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反思和進一步質疑的時間和機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始終處于自覺地學、主動地思維的最佳學習狀態。
(二)培養良好習慣,使學生“好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想質疑、敢質疑,還要讓學生主動質疑。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停止或處于消極狀態時,我們要巧妙進行激疑,啟動學生思維的內驅力。如教學“圓的面積”時,許多學生囿于課本的推導方法,而不思創新。這時我向學生激疑:還能將圓拼割成其他圖表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躍躍欲試,并先后將圓轉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探索和創造,推導出了圓的面積。另外,在教學中我還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即導疑。
(三)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會問”
每位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學會”是前提,而讓學生“會學”才是目的。我們要讓學生想問、敢問、好問,但更應該讓他們會問。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因此,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質疑也是如此。教師應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
三、激活小學生質疑問難
哲學家麥克克里德說過,唯一愚蠢的問題是不問問題。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問難,教師能從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中的疑點、難點和焦點,針對實際修訂教學目標,切實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那么,究竟該怎樣引導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質疑問難呢?
(一)策略一:敢讓學生質疑問難
課堂上教師不是主講、主問,更不是主宰,而是主導,落實教師主導的關鍵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問”的空間,提供“問”的機會,放手讓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成為一個“信息源”。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被激發出來。
(二)策略二:讓學生愿質疑問題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看法,力求迎合學生的心態和需求。這樣學生就能鼓足勇氣敢質疑問難、愿質疑問難。同時,給學生講解質疑問難的重要性,讓他們知道疑問是求解的前提,是進步的階梯,從而積極地質疑。
四、提供“質疑”平臺,鼓勵學生提問
“提出問題是創造發明的源泉,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等論斷都是在強調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出數學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為學生創設“質疑問難”的情境,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并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制造認知沖突
人在思考問題時往往沿用已有的認知經驗,形成思維定勢,如果教師善于抓住學生思維的這一慣性,讓學生“上當”產生認知沖突,就會產生疑問要求解惑。如在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教學中,先復習分數減法應用題。
一堆沙3噸,用去 噸,還剩多少噸?學生會很輕松地解答,列式為:3- =2 (噸)。接著教師出示下題:
一堆煤10噸,用去 ,還剩多少噸?不少學生會沿用上題的思路列式,有少數學生會發現與上題不同,從而陷入矛盾,引發學生迫切想解決此問題的愿望,從而誘發學生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提問的平臺就建立起來了。
(二)活化生活情景
數學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抽象、概括,將數學還原到數學中,給學生以“返璞歸真”的感覺。例如教學五年級思考題:建國路小學四、五年級同學參觀科技展覽,346人排成兩路縱隊,相鄰兩排前后各相距0.5米,隊伍每分鐘走65米。現在要過一座長889米的橋,隊伍共需要多長時間?這是一道較特殊的行程問題的應用題,教師可以事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完成,然后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相互提問,相互驗證。大多數學生能自己提問,自己解答。走的路程應該是隊伍長加上橋長,隊伍長的計算很有可能出現兩種算式(60÷2-1)×0.5,60÷2×0.5。教師再讓學生觀察4人排成的兩路縱隊多長?6人,8人呢?從而確定(60÷2-1)×0.5的正確性。最后學生會圓滿完成這道題的解答。
總之,教師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巧妙設置提問平臺,促使學生將自己“擺進去”,數學課才會動態生成,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孔慧英,梅智超編著.現代數學思想概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56,15.
[2]朱智賢,林崇德著.思維發展心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