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輝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改變“一言談”、“滿堂灌”的方式,把數學課堂轉向大自然,走進學生的生活,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數學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 數學學習 多樣化 教學方式
近年來,通過參與新教材、新課堂的實驗研究,經歷了觀念的轉變、教法的更新、角色的變化、評價方式的變革等一系列的蛻變進程,確實感受到了新課程理念下,動態的課堂帶來學生的變化,教師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數學學習,鮮活的素材、靈活的教法、靈動的課堂,才能滿足不斷發展中的學生的學習需求。那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該如何實施多樣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呢?
一、走出教室,突出學習活動的多樣化
數學教學,不僅要體現基礎性,實用性,而且要更多地體現發展性。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獲取,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態度的發展變化。教學活動多樣化,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學新審定人教版三年級《測量》時,我決定將學生帶到室外進行實地測量,開展實踐性學習活動。孩子們帶著學習用品、測量工具,興高采烈地奔向實踐基地后,幾個人一小組,有的玩弄著手中的工具,不停地按要求操作;有的記錄測量的數據;有的進行計算……熱鬧場面帶給孩子們的是洋溢在臉上燦爛的笑容。這樣的學習活動改變了課堂上教師單一傳授的方式,讓學生的手、口、腦及情感都動了起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發展性。
二、交往互動,突出師生角色的多樣化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強調了數學教學是一種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對話的過程,師生間、生生間可以進行動態的對話,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教學《平行與垂直》一課時,通過師生互動,確立了“碰頭相交”、“不碰頭平行”的結論。老師通過演示同一平面的兩條直線和不同平面的兩條直線,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有時兩條直線不相交是平行的,而有時不相交卻不平行,深化學生對平行線的認識,將互動引向深入,使平行定義在互動中不斷調整、修正,并逐步建構起來。師生間交往互動的理念促使教師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教師的信任及開放的提問為學生大膽地嘗試、猜想提供了空間。
三、巧用生成,突出教學策略的多樣化
開放教學預設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新的課堂是多變的、難以預設的,再精密的預設也很難保證非預設生成的發生。也正是因為有非預設性生成的出現,才使得課堂更豐富多彩,更有挑戰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非預設性生成不是逃避,而應當積極應對,不是簡單處理,而應當精心打理。只有教師坦然面對無法預約的即時教學場景,并作出及時回應,予以合理的引導,才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當進行到讓學生比較兩個相近圖形的大小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知道長方形面積的算法,只要用‘長×寬’就可以求出它們的面積。”再一問,全班竟然有半數的同學已經預習了。教師原先精心設計的各個精妙的教學環節和設計好的精心提問一下子全“泡湯”了。怎么辦?唯有順水推舟,及時改變預設的程序。“那么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可以用長乘以寬來計算呢?請你用手中的學具證明,行嗎?”學生個個興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有的獨立操作,有的合作討論;教師也適時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大大超出了老師的預想。自主探究能給予學生證明自己的機會,使他們體驗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的生成,同時在這個生成過程中推動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四、科學評價,突出學生發展的多元化
《新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加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同時強調:“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由于課堂教學是一個多元空間,是在一個連續的時間內進行的,要想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評價更客觀公正,必然要采取各種各樣的評價形式,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傳統教學評價比較強調評價的甄別、選拔功能,熱衷于排名次、比高低。這樣只有少數的“優秀生”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而大多數學生會因為看不到數學學習的前景而成了“失敗者”,這不是我們評價的最終目的。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采取了新的評價方式,比如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組織答辯、集體評議,開展研究性課題,讓學生自己出考題等,評價學生將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實踐證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只有實現評價方式多元化,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優秀者,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只有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因材施教,積極探索,在不斷研究與總結中,找到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既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又使學生獲取科學的知識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創新意識,實現“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