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桂蘭
[摘 要] 呼喚全體學生能主動參與課堂,積極與同伴合作與老師合作,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英語學科產生興趣,而且還會讓學生愛上英語課堂,愛上合作伙伴;然而,當前課堂的現狀卻是另一番景象:極少數的學生參與課堂,無生生互動,有的只是師生互動,而大部分學生處于在課堂無參與、在教室無合作的狀態。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探索建立了一種新的有效教學模式,其內容包括:1.建立班級自主合作互助學習小組;2.建立新的課堂操作環節;3.建立適應新課堂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 有效教學模式;合作學習小組;導學案;評價機制
現在一些學校的英語課堂往往存在這樣一個共同的現象:課堂上有將近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沒有機會發言,被教師安排發言的總是前排的少數學生。大多數學生始終沒有參與課堂,似乎課堂與他們無關。教師往往不自覺還在主導課堂。英語課為什么有這些現象?問題還是出現在老師身上。
課堂上,上課的老師總是對發動學生全員參與課堂顧慮重重,擔心學生在課堂上易放難收,教師還是在主導課堂,采用簡單的問答式,設計的問題多而碎,課堂上一問一答,部分學生能準確回答問題,卻很少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只考慮自己如何回答問題,卻很少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從表面上看,課堂上有師生的互動,實際上是用提問的方式去“灌”,直到讓學生認同老師事先設計好的答案,課堂上師生、生生并沒有真正互動起來。
教師與少部分學生一問一答的課堂必須改革,應探索建立能大面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積極性、能充分激發學生課堂主動參與的教學模式即有效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教學模式的內容包括:建立班級自主合作互助學習小組,建立新的課堂操作環節,建立適應新課堂的評價機制。
一、建立班級自主合作互助學習小組
小組的劃分不是隨意的,應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劃分原則,建立6—8個處于同一起跑線的學習小組,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各小組內部明確責任和分工,每個小組中的成員要相互合作、民主平等。組長一般是學習成績較好、樂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創新意識、口頭表達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在活動中發揮組織和示范帶頭作用。每節課組內安排好一個學生主持合作討論,安排一個學生代表本小組發言。建立小組評價機制,不評價學生個人而是捆綁式評價各個學習小組。各小組要積極幫助組內學習困難的學生,做到小組成員共同參與討論、共同進步。每節課對各小組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表現、課后作業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每周總結一次,對綜合表現前三名的小組進行表彰,對后三名的小組進行警戒或批評。
二、新的有效教學模式課堂操作環節
1.編寫導學案以落實學生課前預習
教師每天備好導學案,將導學案提前一天印發給學生,學生在家對照導學案進行獨立預習,教師在備導學案時要注意將知識問題話、問題層次化,導學案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如下欄目:學習要點(目標)、重難點分析、知識構成、學習思路、學法指導、同步練習、自我測評、資源鏈接(課外拓展)等。設計導學案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預習時不盲目,在自學時不困難,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一種方向和思路。導學案能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起來,提高教師“導”的技能,增加學生“演”的活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巧妙點撥、指導,這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自學能力有重要的意義。這樣不僅讓老師做到課前對學生的學情心中有數,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同時,也能讓學生感覺到預習作業是不可以敷衍了事的,它是一項非常重要而且必須完成的作業。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有針對性地參與課堂。
2.課堂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
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并且發揮學生學習主人公的地位,想方設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時間不得超過10—15分鐘;課堂上要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讀得時間留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改革要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達到敢說、敢問、敢想的狀態。
3.課堂環節具體可分五步:
第一步:課堂上教師新課導入;學生出示導學案,小組檢查或各組交叉檢查導學案學習情況(如果這節課容量大,教師可在課前安排檢查);師生共同解讀學習目標(大致5分鐘)。
第二步: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對自己獨立預習時沒弄懂的疑難知識進行組內合作學習;教師要下到各組巡查合作學習情況并隨時介入或參與到小組的合作學習狀態中。要防止組內部分學生假學現象(大致15分鐘)。
第三步:教師給各小組分配展示任務,各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可以在課前安排學生將題目寫在黑板上),教師要及時對上臺的學生給予激勵,增強學生展示的自信心(大致12分鐘)。
第四步:學生以互動和對抗的形式對展示的知識進行質疑、探究;教師要及時引領學生的思維,在適當的時機點撥(學生思路停頓時點火或爭論得不可開交時滅火)(大致8分鐘)。
第五步:教師答疑、小結并進行當堂檢測(大致5分鐘)。
課堂上教師只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講易混點、講易錯點、講易漏點;三不講:學生自己已經會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不講。
各小組展示學習時討論成果,教師及時點評歸納,指導學生歸納,總結方法規律,形成知識結構,需要記筆記的要做明確強調,避免學生自學的知識片面、零碎、殘缺。
三、建立適應新的有效課堂的評價機制
任何一種事物的持續發展一定離不開一種動力。動力不僅有內在動力也有外在動力。那么,如果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英語課堂合作學習,學生的動力在哪?內在的就是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這種英語課堂;外在的就是老師的獎勵、同學的認可、家長的表揚以及自己由此積累的自信,換句話說就是來自多方的評價,因此要在課堂上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讓我們的學生能在英語課堂上通過同學對自己的評價、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家長對自己的評價以及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促使自己健康快樂地成長。評價機制的建立一定要與評價的對象(學生)進行商量、溝通,聽取有意義并且可操作的一些建議作為評價的內容,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評價機制的創始者、受用人。同時,要定期組織學生召開有關評價機制的會議,不斷地完善評價機制內容,使得評價機制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服務,這樣,更有利于評價機制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為學生主動參與英語合作學習提供動力。
四、新的有效課堂改革實踐反思
這種新的有效學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在開始實施階段學生會感到很興奮,課堂上參與積極性也很高,然而,久而久之容易出現疲勞癥,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會下降,學生學習小組內也會出現因學生跟不上而假學、離學的現象。怎么辦?如果聽之任之,班上學生兩極分化會再次出現。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以下措施:
1.定期培訓小組長,要求小組長認真檢查本組成員的預習情況,小組合作討論時,組長要輔導中等學生和后進學生。2.各組成員要互相監督,對有抄導學案的現象要舉報,各科老師接到舉報要及時作扣分處理。3.小組展示要求組內成員輪流上臺,不允許出現包辦的精英展示,如本組連續兩次展示是同一個人則要扣該組的分。這方面的管理由學生來監督,教師也要記住。通過這樣的管理,班上中等學生和后進學生就有上臺展示的機會,有機會就有壓力,有壓力就有動力。中等學生和后進學生就不得不課前進行預習,討論時,他們就會向組長請教,組長也不得不教他們。4.本組有某個學生在展示時,組內其他學生不得去教他,我們允許展示出現錯誤不會扣本組的分。如允許教則一來會掩蓋典型的錯誤,二來會使組內對預習及討論這兩個環節進行得不充分、不到位。討論的目的就是要求組內對本節課的知識統一認識,如有人教則說明組內有學生還沒有弄懂,也就說明這個組討論時不到位,自然要扣這個組的分。5.各科教師要特別重視檢測反饋這個環節,這是確保課改質量的關鍵。
以小組自主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一些學習不自覺的學生養成課前預習、不懂就問、認真傾聽的學習習慣,好學生養成樂于幫助他人學習的好習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及合作技能,可以有效促進所有學生的共同進步。
責任編輯 肖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