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五一
摘 要:小學生的數學教育十分重要,學好數學,不僅能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還能為小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以往單一的課堂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教學的需要,探索小學數學的多種教學方法十分必要。
關鍵詞:高年級數學;模型;樂趣;多媒體
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筆者結合多年嘗試變革傳統教學手法的實踐經驗,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做幾點探討:
一、鼓勵學生動手做模型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習中,學生對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菱形、圓錐體、圓柱體、正方體等的學習頗感吃力。結合筆者教學經驗,除了拿現實生活中的實物作例子講解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多觀察和制作簡單的幾何模型,拿三角形來說,教師問: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哪些地方出現了三角形?三角形出現在那些地方僅僅是起到了美觀的作用嗎?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尋找答案。還可以讓他們自己動手制作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模型,在對比中深刻體會兩種圖形所具有的獨特性質。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方法
1.循循誘導,讓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
教師能否把一門課教好,關鍵看教師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是否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老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當教師教授未知數x時,可以先出一道數學題,讓學生用普通方法做,然后誘導他們將x用到解題中,對比兩種解題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設未知數x這種解題方法所帶來的簡捷。當學生發現他們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快速解答難題時,對這種新方法的畏懼感就不存在了,轉而對這種解題方法產生興趣。
2.注重由舊知識引出新知識
正所謂“溫故而知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注意到教學知識的銜接,就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復習他們已經掌握的知識,再通過舊知識的復習,引出新的問題。例如,在講授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時,就可以這樣設計:老師首先領著學生復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三角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梯形面積=”,然后在黑板上畫出不規則圖形,讓學生觀察是否可以用現有的知識去求出圖形的面積。當學生實在想不出時,可以在一旁引導他們作輔助線,通過添加輔助線,原本陌生的圖形變成了學生昔日熟悉圖形的組合,讓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3.利用多媒體教學
在教授“軸對稱圖形”這節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往往對直觀生動的多媒體教學很感興趣,設計好教學幻燈片,在圖形的動態變化中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小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差,教授“立體圖形”這節課時,利用多媒體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教學以其動態、直觀、生動的特點受到學生的歡迎,以往這些讓學生難以理解和想象的教學難點在多媒體教學面前變得更加容易了。
4.聯系生活實際,使教學變得簡單
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小學生日常接觸到的事物進行教學會使小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對提高授課的效率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應該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加以推廣。例如講授“株距”和“行距”這節課,直接表達“株距”和“行距”的概念就不容易讓小學生接受,而通過讓他們觀察花園里的花草,直接指出哪部分是“株距”,哪部分是“行距”就能讓他們立刻記住這個概念。在講授“兩直線平行”這個概念的時候,可以結合電線桿上平行的電線、音樂課上的五線譜進行說明。在講授“旋轉”這個概念時,引導他們觀察教室里的電風扇、他們愛玩的陀螺來進行講解。
5.老師和學生進行角色換位
傳統教學中老師往往是課堂的主角,一堂課下來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講臺下聽得昏昏欲睡,其實我們可以嘗試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講臺上講解他自己的解題思路,老師在下面點評,通過角色互換,讓學生獲得在講臺上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機會。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常常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以孩子的視角觀察世界,才能知道自己怎樣去表達、去講授課本知識,使他們更好地接受。認識到小學生的認識和接受能力有限,對于他們不懂的地方要耐心講解,切忌表露出不耐煩的神情舉止。文章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探討了幾點關于小學數學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并結合實例進行了講解和分析,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不是單一和一成不變的。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結合現在小學生的個性特點,不斷地去改進和完善教學手法,提升教學質量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呂敏.淺析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考試周刊,2011(20):110-111.
[2]呂玉霞.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創新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3(1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