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英
摘 要:課前預習在新課改理念下應富有新的生命,它是學生在課余活動中的一種個體獨立探究的行為,只有把這種行為持續地、有意識地加以指導和培養,才能使之成為終身學習所需要的一種能力、一種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前預習;指導;方法
課前預習作為學生的學習常規活動之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小學數學面對教育和教學改革的要求,我覺得首先應該從課前預習抓起,因為它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一座橋梁,是學生后續學習的必備技能,是學生終身受用的良好習慣。我覺得小學數學課前預習是必不可少的。
一、預習是組織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
1.預習從形式上看也就是在沒有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生感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預習時學生能自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閱讀和學習活動,有選擇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如在預習“認識除法”時,不同的學生選擇的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學生很快就能明白書中的意思,直接就用除法算式做題,而有些反應慢的學生剛開始肯定不能理解,導致做題的速度也就大不一樣,但通過預習讓學生都能認識除法。預習新知識時學生是作為活動的獨立個體,自由地探索新內容。使學生學會邊看書邊思考,并把自學的困惑記錄下來,以便于在課堂上解決。
2.預習從功能上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小學數學教材編寫具有簡練性、概括性、邏輯性強的特點。如在預習“認識長方形”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先找一找各種不同的圖形,找一找日常生活用品中都有哪些圖形,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學生試著概括不同的圖形,歸納出長方形的特征,增強語言表達能力,而不同圖形之間實際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處,這些知識學生在預習時都會搜集,都會去理解、分析,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鍛煉。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學習主動性也增強了。
3.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對新知識處于有準備的心理狀態,老師上課上什么內容,自己通過預習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還弄不懂,這樣帶著問題走入課堂和漫無目的地去聽課,效果明顯會增強。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對書本上要講的內容基本熟悉,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速度。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可直接以問題的方式進行教學。使教師在保證課堂教學基礎上,多留出一些時間,多做一些題,增強做題的熟練程度,拓展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充分地熟悉了教材資源,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二、如何指導小學生做好數學課前預習
1.老師在課堂上要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內容,創設在家里預習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導學生預習
例如:教小學數學第五冊“時、分、秒”一課時,我讓學生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預習:(1)初讀課本內容后,了解其主要內容。再讀課本內容,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畫上線。(2)想一想,什么是時、分、秒?(3)試一試,課本上的練習會不會做,這樣做的道理是什么?先留20分鐘給學生自學,學生預習完后,教師必須及時組織學生集體交流每一步預習的結果。
(1)主要內容是關于時間單位時、分、秒的知識和相互之間的聯系。(2)思考新舊知識的聯系:時、分、秒是較小的時間單位。(3)集體訂正學生完成的練習,教師及時給予評價。
2.教師注重評價,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
作為教師要善于及時對學生的預習給予評價。了解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與掌握,觀察學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對學生的預習作出評價。如在預習“長方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不同的學生預習的效果就截然不同,動手預習了的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面積公式,也有些學生只讀了一下課本,預習得不深,理解不到位。也有些學生根本沒有預習,聽起來很吃力。對于沒有認真預習的學生及時與家長聯系,了解情況,共同幫助每一位孩子,讓他們都養成勤于預習的習慣。
3.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合理利用學生的預習成果
現在的課堂教學過程不再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一堂數學課應該是高效的,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預習,了解這堂課要講哪些內容,自己預習后哪些地方還不會,上課怎樣聽,將不會的學會。作為老師在設計這堂課時,只做重點講解,沒必要面面俱到,自己只講5~10分鐘,剩下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練習,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總之,課前預習在新課改理念下應富有新的生命,它是學生在課余活動中的一種個體獨立探究的行為。事實證明,預習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減輕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也只有讓學生從小養成自覺、主動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才能使每一位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謝江月.小學數學課前預習的實踐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