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摘 要:閱讀是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一種方法,在閱讀中通過視覺傳輸把眼睛所看到的傳導到大腦中,經過大腦的思維分析、分化處理,轉化成學生的自我知識。在這一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學生通過運用大腦的思維模式把自然的東西內化為知識,即建構知識,形成對世界的認知,而這一過程中閱讀是認知世界最直接的方法,是這一環節之中的關鍵,所以好的閱讀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事物,了解身邊的世界,更加快速地獲得知識。因此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方法對學生的語文水平、認知水準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幫助學生從小養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是老師當前的主要任務。
關鍵詞:閱讀現狀;應對策略;閱讀習慣
語文是一個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中第一個接觸的,前人把社會經驗,社會文化以及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各個方面都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保存在書本中,這是一種經驗化的存在方式。而學生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必然是通過接觸了解這些前人的經驗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內化社會規范、社會價值,繼而完成轉變。認知則是這之中的重中之重。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依賴于語文,就是說對文字信息的敏感度與有效的收集度是童年認知中很關鍵的,所以說小學生語文閱讀,語文認知能力的高低可能會影響他社會化程度的高低,所以說小學語文很重要,小學語文的閱讀是更加重要。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不足
1.老師上課過于范式化、格式化
在上課時,大多數老師過于注重范式、格式,以一種框架體系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并在課堂上運用,老師通常認為學生閱讀文章只要把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了,把文章的主要思想、中心內容了解了,知道怎么在一段長話中斷句分層,這樣就認為學生會閱讀、懂閱讀了,閱讀的效果就得以顯現,這樣一堂課上下來,學生就是圍繞課文在轉,局限于書本,一段話還分成幾句來理解。這樣的上課使得課堂索然無味,過于呆板,學生的興趣也大大降低,也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老師角色不清
傳統課堂中老師一直具有一個超級管理者、超級家長的身份,課堂上學生一律聽從老師的安排,整堂課下來,可能就聽到老師在課堂上面講課的聲音,學生就坐在教室里,老師教到哪里就聽到哪里,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書本之間很少會有情感的交流,這樣的課堂還是以老師為主的,學生依然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揮。新課改要求盡可能地發揮學生主體地位,老師要更好地引導學生去進行閱讀。
二、小學語文教育閱讀教學中的改進
1.在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是老師上課教育的主體,也是文本閱讀中的主體,這是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之前必須先明確的,同時這一思想也應該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前,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老師通常是根據參考詳解書來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講解,認為把詳解書上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就好,也是讓學生理解課本最簡單、最直白的方式,從不去懷疑這種灌輸的方式的合理性、合適性與恰當性。現實情況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最為主體的學生,對老師這種被動傳輸的范式是很抵觸的,只是被動地在接受,毫無交流,讓學生覺得這就是老師自己在解讀文章,文章的思想就是老師自己的思維的顯現,這就會讓學生對老師、對課堂閱讀教學沒有任何的興趣,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老師應該轉變教育教學的主體觀念,讓學生成為日常教學閱讀教學中的主體。課堂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文章,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理解。
2.培養新的閱讀習慣
傳統的閱讀,經常是把一篇文章拿來,分割成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層次,然后又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段落之間斷句,再支離破碎地去理解各個小節、各個段落,這樣一篇文章的完整性與美感就被徹底的破壞了,這樣理解出來的文章只不過是只言片語,斷斷續續的理解顯得有些生硬。所以說應該轉變,應該讓學生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自己通篇去閱讀文章,去尋找文章的思想,去體驗文章思想的美感,通篇去把握文章,去理解文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這樣學生就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進行閱讀了。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就會有很好的情感交流,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就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思想,也就更能讓學生自己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從而快樂地閱讀、快樂地學習。
語文閱讀教學是整個學科之中的基礎,對學生的社會化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閱讀就顯得很重要了。日常的語文閱讀教學關鍵是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參考文獻:
曾樣芹.閱讀學新論[M].語文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