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摘 要: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最終目標,這就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完成問題探究。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并針對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積極性不高這一教學現狀,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原因;途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有了疑問,才能激發大腦的思維活動,如果學生具有問題意識,那么他們就能主動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以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不高的原因分析
目前絕大部分小學生都缺乏問題意識,主要表現為習慣于聽老師講,習慣于想辦法去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即便是有問題,也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問題意識嚴重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個體
一方面,學生不敢提出問題,主要表現為存在自卑、緊張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他們即使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是由于害怕所提的問題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而不愿將問題提出來;另一方面,學生不善于進行獨立的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知如何提出,不善于抓住問題的實質,因此導致他們難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2.教師方面
一方面,教師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圍繞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來授課,忽視了對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教師預設的問題過多,削弱了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識,同時,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是部分優生參與教學,其他學生沒有發言的機會。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具體途徑分析
1.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變“想問”為“敢問”
緊張和自卑是造成學生不敢問的最大心理障礙,可見克服這兩種消極心理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每一位學生給予充分的尊重和愛護,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多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當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不管其問題是否有價值,都要先給予肯定,肯定他們的勇氣,這樣學生才會有再次提問的勇氣,教師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加以引導,學生才會有提出問題的勇氣和習慣。對于那些能提出有價值問題的學生,應該給予大大的表揚,并利用這些問題與學生展開思考和辯論,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2.通過合適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提問的方法
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形成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才能夠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問題的角度可以是“歸類或分類”,也可以是知識的“來龍去脈”,使學生通過訓練逐漸學會對知識或者現象的觀察、追問、聯想以及對比等,并由此而提出問題,從而逐漸使學生形成問題思維。這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來實施:
(1)在課題處質疑。首先,教師告知學生今天要學習的課題,并讓他們猜想學習的內容以及你認為的其中一些比較關鍵的問題,從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例如教學“利息”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利息的概念是什么?利息是怎么計算的?利息與本金之間有什么關系……
(2)在知識的易混處質疑。數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知識或概念容易混淆,在使用中容易出錯,教師可以以此為著手點,提出問題,引出學生深層次的探究。例如,在學完“圓”這一節課之后,可以質疑圓的周長和面積在計算方法、實際應用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從而加深學生對圓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加強知識體系的構建,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中發現問題。當學生能夠自主提出問題的時候,就表明他正在對知識進行理解和記憶。在數學學習中知識在不斷更新,所有的知識都是具有內在的相互聯系的,很多新知識都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通過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可以引發很多問題。
3.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積極創設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激情,誘發質疑猜想,從而促進學生提問意識和興趣的形成,以及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數學知識有深入的挖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
總的來說,發現和提出問題是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且有助于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因此,教師從以上幾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從“想問”變為“敢問”,“不問”變為“好問”,“會問”變為“善問”,最終發展成為新形勢下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文東.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3(01):17.
[2]金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J].祖國:建設版,201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