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巧英
摘 要:現階段,中國城市化程度日益加深,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但是農村人口仍然占有較大比例,加上農村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下、人口總體素質較低等方面,人口素質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因此,農村的教育更加不可忽視,農村的教育系統一般集中在小學教育,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尤為重要。因此,從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方面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農村小學;良好學習習慣;培養
一、農村低年級小學生教育條件的限制因素
在地域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下,農村低年級小學生在學習習慣的培養方面不及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其原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專業的老師。低年級學生接觸的世界非常小,老師的小小舉動都影響著他們,例如,老師一個隨手撿起垃圾的小細節都會刻在學生心里,同時模仿這種習慣,因此,老師的良好言行會影響學生的言行。然而,許多優秀的畢業生都愿意留在城市,致使農村小學的教師資源嚴重不足,老師的專業程度不夠,甚至存在一個老師帶好幾門課的情況,那么教育質量可想而知。
2.基礎設施的不足。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對一個人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在基礎設施落后的農村,交通的不發達,導致許多學生上學需要兩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長途跋涉導致他們的精力下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影響他們上課的學習習慣,加之營養的不足,他們的學習效率也就不高。另外,學校的教學設施單一,老師的水平有限,都會使他們受不到較好的培養。
3.家庭條件的影響。在農村,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的小孩子已經承擔起生活的重擔,他們往往在課余的時間不是上培訓班,而是幫助家長干農活,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加上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從而使他們不能形成好的學習習慣。
4.低年級學生本身的因素。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貪玩的年齡,他們的自我約束力差,因此,更需要老師的良好引導,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之家庭條件的影響,農村的小孩往往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這對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也不利。
二、如何幫助農村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密切聯系家長,請求家長的配合,共同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神情舉止、思維軌跡,有些是教師抓不住的,而家長往往能注意到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同時家長也應該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比如學習工具、一些必要的書籍,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下面,本文將從習慣養成的角度分析,如何培養農村低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是一個合格學生的基本習慣,我們需要抓住學生的特殊情況,來制訂不同的方案。首先要求學生必須完成課外作業,可以制訂明確的獎懲制度,根據作業完成的質量進行一定的獎勵和懲罰,獎勵可以是多種形式,諸如口頭獎勵、作業上打分、畫紅旗都可以。但需要注意的是,作業的難度和量要控制好,讓學生有時間做作業。
2.大膽說的習慣。大膽地說出來不僅在課堂上需要養成,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也需要著重培養。在課堂上面,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同樣也可以實施明確的獎勵制度,課下可以找相關的學生談話,老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了解他們的煩惱,為他們解決實際的問題。另外,可以多開展各種小型的活動,使他們加強溝通交流,勇敢地展示自己。
3.認真傾聽習慣。低年級學生往往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我們需要根據他們年齡的特點,抓住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教學設計上多花心思,用不同的活動教他們如何提高注意力,學會認真傾聽。在學校,認真傾聽同學、老師的話,在家里,認真傾聽父母的話。
4.良好的讀書習慣。在班上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讀書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另外,老師和家長應該加強交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不管是課內書籍還是課外書籍,讀書可以拓展他們的眼界,讓他們更加地了解世界。
5.善于思考、提問的習慣。這點在第二點中已經提到,大膽說是農村教學的重點,只有活躍的課堂氣氛,才可能讓更多的學生提高注意力,認真分析思考問題,更加主動的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
6.課外自主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需要家長有良好的意識,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老師需要多跟家長交流,學校也可以建設小型的圖書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外學習資源和環境,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在課外通過各種渠道自主學習,并拿到課堂上交流學習,但這點對學生的要求不可太高。
總之,農村低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抓住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由易到難。同時,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他們終生受益,故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張菲英.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好習慣的實踐研究[J].時代教育,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