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申
摘 要:近幾年,隨著教育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傳統教育中占主要地位的行為主義理論漸漸讓位給了認知學習理論。行為主義理論是以刺激—反應論為核心的學習理論,他們忽視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習者看做是知識的灌輸對象,認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是受到外界的刺激做出的被動反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近幾年受到了廣泛關注。
關鍵詞:數學;建構主義;啟示
什么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在課堂上,老師講授的數學問題,學生很快就能掌握,但是課下遇到同樣類型的問題,學生反而不知道怎樣解答。這種情況下,亟須一種新的學習理論與方法來改善數學教學中的這一難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便成為數學教學的新方向。
一、重視學生的預習工作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老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授一定量的數學知識,這就會造成課堂上學生思考時間的減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求老師“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輔助的。有限的課時,并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自我學習和思考時間,所以就要發揮課前預習的作用。
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的一種方式,在沒有老師的指導與幫助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推理能力、運算能力對新知識進行學習與掌握,積極構建數學知識在腦中的框架。自主學習更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模式的形成。課前預習還可以幫助學生找到新知識當中自己掌握不好的部分,在課堂中帶著目的去聽課,更有針對性,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更加有效率。
二、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下,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要拋開傳統教學模式,即被動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堂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實踐。老師在課堂上要盡量縮短教學時間,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去研究例題,思考解題的思路與方法。老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一個引導者、幫助者,在學生思考過程中及時給予引導與幫助,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形成數學思維模式,才能做到舉一反三,牢牢掌握數學
知識。
以上是我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幾點看法。作為一名高中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應該不斷地進行探索與思考,找到真正適合學生、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理論與方法。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