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春燕等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漸成為當前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根據能力開發的相關理論研究,展開了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問題的影響因素的探討。本文針對這個嚴峻的現狀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數據,運用因子分析法,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討論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最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嚴峻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應對措施 ;高校培養; 就業能力培養;實踐能力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地凸顯出來,如今已成為一個不得不盡快解決的社會現狀。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和一些企業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大學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企業找不到新鮮的血液為公司注入活力。因此,并不是大學生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是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就業的能力,所以,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成為了問題的關鍵。
一、勢在必行的就業能力培養
就業能力不是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可以通過培養獲得的。
國內外眾多學者大多認同,高校是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樣也是高校體現高等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良好監測方式。
相比于國內,英國高校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因而格外注重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如提供專門的部門支持開發就業能力,使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加入到日常的學習規劃中;與公司達成協議,既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接觸到社會的實習機會,又能為公司提供合適人才;建立學生檔案,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我國有關專家近些年也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如:突出辦學特色、優化傳統的教學體系、加強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就業指導能力等。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因素識別
就業能力的表現:根據國內外針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模型的建立大致可以將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分為以下五個重要組成部分:求職應聘表達能力、專業知識掌握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展現能力、情緒快速調整能力。這些重要的就業能力組成部分并不是單一存在的,他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只有每個能力都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地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一)專業能力
大學生就業能力并不是簡單的獲取工作的能力,而是大學生能夠獲得一份與其學歷相對應的合適職業的能力,同時也是能夠保持工作的一種能力。大學生進入職場是剛剛開始,從事的職業是否與所學的專業知識能夠關聯在一起,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就業能力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必備技能
大學生就業必須掌握以下幾個技能:良好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統率力,信息整理能力,創新能力,良好的學習能力,迅速攻克疑難問題的能力,獨立認識問題并找到關鍵的能力等。
(三)個人修養的建立
一個人的個人修養是尤為重要的,也可理解為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和這個人的特質、個人屬性等。對于個人修養這一問題,有人把個人修養與情商聯系到一起。情商是一個很寬泛的詞,你可以理解為個人魅力或人格品質等。作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搖籃——大學來說,不僅要灌輸知識,也應該幫助學生提升個人修養。
三、 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解決方案
(一)目標的制定與培養
Harvey, Locke and Morey (2002)曾指出,大學生能否順利地由學生轉化為職業角色,高校起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高校要從自身的教學特色和每個學生的個人因素出發,制定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方向,并結合社會環境等因素制定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目標。
(二)專業設置
目前,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的普遍性較強,所謂的熱門專業如計算機專業在各大高校都有專門的專業設置,這就使得高校之間的專業設置重復,導致某一特定職業與現實社會所需求的脫節,使得供需關系產生了矛盾,而且各大高校在專業設置時專業口徑的寬細問題也必須值得深思。
(三)課程體系
以大學就業能力開發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設立跨專業的選修課,既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又達到了就業能力的提升;設立公共實踐課,使學生更加了解社會,熟悉以后的工作環境;設立創業課程,培養創業奮斗精神,當今社會已經沒有了所謂的鐵飯碗,創業既能增長自己的社會閱歷還能緩解就業的壓力;增加專業導向方面的課程,使學生更了解本專業所學的專業知識在以后的工作中的用途。
(四)培養途徑
培養方式是大學生就業能力達到實現的具體方式。如:依據個人能力采用導向式的課堂教學、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與其他高校進行定期交流、支持大學生創業、完善教學方式與制度、加強師生管理。
(五)大學教師的良心引導
大學教師在大學生人格培養上也有著重要作用。大學生雖然已經開始漸漸地接觸社會,但還是有很多學生并不成熟,在這期間大學教師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要教好課程,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心智。大學教師的良性引導可以加強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認識,也能漸漸地認識并融入到社會中。
(六)職業選擇與發展規劃指導
實施大學生職業規劃制度(專業指導教師、畢業校友、業界前輩的指導),設立職前教育的相關課程、就業服務(提供一些招聘信息、組織校園招聘會),建立專門的就業指導部門。
(七)高校與企業互動
各大高校不僅要提高本校的教學質量,也要了解當今社會的需要,與各企業間增加互動,實行生產和實習合作,建立企業與就業人才的雙贏橋梁。
(八)就業能力評估
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評估也是大學生能否就業的重要因素,建立培養評價機制也是勢在必行的。大學生就職其實是就業能力的起點,在未來的職場上能否有所發展與發展潛力同樣是就業能力的評估,因此對就業能力的評估是需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并非單純地找到工作這么簡單。
四、總結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近幾年已經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是一個由諸多因素組成的復雜社會現狀。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大致可以由五個要素構成,分別是:求職應聘表達能力、專業知識掌握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展現能力、情緒快速調整能力,這些因素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大學生就業能力通過上述主要的五個因素,可以分成三個遞進層次,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情緒快速調整能力層,大學生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而把這種情緒帶到工作中就會嚴重影響到工作效率,不利于進一步的發展;中間的便是自我表現能力層,它促使大學生不斷提高,培養和發展能力,從而更好地表現自我;最外層是實際應用層,它是根據大學生求職應聘表達能力、人際關系能力和專業知識掌握能力構成的。根據每個人自身因素的不同,相應的培養方式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因材施教。高校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教育方法的針對性和綜合性的運用。
參考文獻:
[1]《北京就業》編輯部.近六成缺乏明確就業目標——大學生求職難難在就業能力差[J].北京就業(成功就業版),2007,(9).
[2]施煒.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對策的研究[D].學位論文,2012.
[3]陳勇.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開發路徑研究[D].學位論文,2012.
[4]York,M. and Knight,P.Self-theories:som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Students in High Education,2004,29(1).
[5]Harvey.L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2).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