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李厚艷
摘 要:新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成為民辦高校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但其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影響有利有弊,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影響,以達到合理利用新媒體進行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促進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良性發展的重要課題。從總結民辦高校學生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行為特點出發,分析了新媒體針對民辦高校學生特點而造成的影響作用,并簡要提出了教育引導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民辦高校;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135-03
引言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運用傳播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深入分析新媒體環境下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將目前的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投放到新媒體環境中進行反思與重建,提出新媒體環境下引導學生思想行為的路徑,構建與新媒體環境相適應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從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意義。
一、概述
(一)新媒體的概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新媒體(New 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新媒體的特征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
(二)新媒體的發展狀況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27億,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為83.4%。報告還顯示,學生依然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1%,互聯網普及率在該群體中已經處于高位。另外,我國網民上網設備中,手機使用率達83.4%,首次超越傳統PC整體使用率(80.9%),手機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設備的地位更加鞏固。同時網民在手機電子商務類、休閑娛樂類、信息獲取類等應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長,移動互聯網帶動整體互聯網各類應用發展。
(三)民辦高校的研究意義
2013年7月4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指出,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 491所,民辦高校718所(含獨立學院292所);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2 067.29萬人,其中,民辦高校在校學生數量達到557.52萬人。民辦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已經接近全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30%,同時,民辦高校已經不再是10年、20年前的“三無”(無資金、無師資、無校舍)狀態,而是越來越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提高育人質量。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更注重自身辦學特色,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此,研究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做好相應的教育管理工作,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民辦高校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情況
本文以遼寧省內部分民辦高校為研究對象開展對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現狀的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 561份,回收有效問卷1 439份。調查顯示:學生每天使用新媒體的時間超過1小時的人數達到86.58%,當今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動機大致分為四個方面:獲取信息、交流溝通、休閑娛樂與學習知識[1],60.6%的學生選擇了休閑娛樂,這符合民辦高校學生的行為特點。
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和應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其所帶來的資源豐富,信息覆蓋面廣,交流順暢、便捷,這些無疑都是吸引大學生尤其是民辦高校學生的優勢所在。在紛繁復雜的互聯網時代,研究新媒體對民辦高校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和引導作用,對于促進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二、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調查
目前的民辦高校招生錄取批次基本在二批本科以下,總體的生源特點是高考分數較低,地區招生批次的不同又導致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另外,民辦高校學費偏高,最終選擇入學的學生家庭條件普遍較為優越,這導致學生進入大學后,表現出與公辦高校學生有明顯差異的思想、行為特點。本文依據前期問卷調查結果,總結出以下突出特點。
(一)民辦高校學生政治立場明確,但堅定程度有待提高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民辦高校大學生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沒有政治理想,不關心國家時政。針對“聽到國歌響起時的感受”問題,61%的學生選擇了肅然起敬,36%的學生選擇了充滿自豪感,只有2%的學生選擇了沒有感覺。說明祖國在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目中有著神圣不可侵犯的重要地位。在入黨動機的問題上,大多數學生選擇了追求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和為人民服務,說明黨組織對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同樣是一種堅定的政治信仰,高考分數的高低并沒有影響學生對于政治理想的追求。學生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你會如何”這個問題的回答上,95%的學生選擇以集體利益為先。但是,調查也發現,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堅定程度有待提高,具體表現在有24%的學生是在不情愿的情況下選擇了以集體利益為先,在入黨動機的問題上,有39%的學生是出于現實利益的考慮,認為入黨對個人和就業有好處。由此可見,民辦高校大學生和千千萬萬的大學生一樣有著赤誠的愛國愛黨之情,但是可能會由于受到現實情況和個人利益的干擾而發生動搖。
(二)民辦高校學生道德意識清晰,但評價標準偏低
根據調研表明,民辦高校大部分學生樂于參加社區服務和公益活動,這說明他們是具有社會奉獻精神的,樂于幫助別人,回饋社會,并沒有因為自身生活環境的優越而吝于伸出援助之手。在很多社會熱點爭議話題上,大多數學生都能在正確的道德層面做出判斷,有明確的社會觀念,在誠信問題上尤其如此。但是我們同時也看到,雖然大多數學生選擇了正確的道德判斷,但是對于違背道德的社會現象,他們并沒有選擇批判,而是更多地給予了理解和接受,這就可能導致在某些不太明晰的問題上,他們會由于評價標準的不同,做出違背社會道德的判斷,從而影響自身的發展。
(三)價值取向基本正確,但功利心和物質欲較強
調查報告中,德行、才能、社會貢獻是大多數學生認可的衡量一個人價值的主要因素,只有不到5%的學生選擇了金錢、權力、榮譽等,這也說明民辦高校學生的價值取向是正確的。另外,大多數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認識程度不深。在實際的接觸中,民辦高校學生大多具有較高的物質欲和功利心,急于求成,價值取向易受物質條件的干擾發生偏差。
(四)學習態度端正,但興趣不高,方法不得當
民辦高校現在統招錄取按二本以下分數線,整體上民辦高校錄取學生的分數比公辦高校要差一些,很多學生正是因為高考的失利最終選擇了民辦高校,但是為了扭轉自己的命運和前途,他們往往在入學之初就規劃了自己的學習生活,很多學生在大一就開始為考研做準備,可見在民辦高校學生看來,相比經濟問題、感情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學習是他們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2]。但是,高考分數仍然說明了一些問題,大多數民辦高校的學生并不是學習不努力或先天不足,主要問題是學習方法不得當,某些科目興趣不高,“偏科現象”就是主要表現之一。
(五)熱衷社會活動,人際溝通能力強,但世故性較高
根據調研了解的情況,民辦高校學生參與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熱情度很高,他們善于進行人際溝通,可能源自于家庭的熏陶或是自身性格,這是他們優于公辦高校學生的地方。但是相較于公辦高校學生略顯單純的人際關系,他們的人際交往有著較高的世故性,甚至超出了年齡階段的成熟。
(六)家庭教育影響較大,缺乏獨立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8%的學生認為家庭教育對自己價值觀的形成起主要作用,82%的學生主要經濟來源是家庭,經濟的充分依賴,直接導致學生受家庭和父母的掌控和支配,在人生選擇時往往不能自行決定,而全盤由父母代勞,久而久之,學生的依賴心理越來越強,在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后顯現出多種多樣的問題,這都是父母過度干預導致學生缺乏解決問題能力的結果。
(七)經濟環境優越,欠缺吃苦精神
大多數民辦高校學生的月平均消費在1 000-2 000元之間,再加上高標準的學費,能負擔得起的家庭,環境都相對優越,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幾乎沒有體會過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復雜,也由于父母的呵護,所受挫折較少,使得他們在面對困難時,缺乏吃苦精神和堅持的勇氣,也很難承受隨之而來的心理壓力。
(八)心理需求多樣化,矛盾沖突明顯
特殊的環境造就特殊的心理,民辦高校的學生心理需求趨向多樣化。他們既想要擺脫家庭的束縛,自由闖蕩,又難以抵制家庭支持帶給他們的便利條件;既保持著優越感,又在面對公辦高校學生時存在自卑心理;既想要擴大個人在群體中的影響,獲得認同,又追尋個性,不愿群體化。在這種矛盾心理的作用下,學生很容易心理失衡,這種情緒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化解和宣泄,長此以往的郁積會導致一種心理失衡,表現在行為上就會產生孤僻厭學、重視網絡虛擬的人際關系而漠視現實等等一系列現象[3]。
(九)大量掌握現代信息,過于依賴網絡媒體
對于生長在網絡時代的“90后”大學生,使用新媒體已經駕輕就熟,他們的學習、娛樂、吃穿住行都已經被新媒體包圍,在掌握了大量信息的同時,也使得他們對于現實的生活適應度下降。
三、新媒體對民辦高校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和引導作用
新媒體的影響作用是把雙刃劍,既有著積極的影響和引導作用,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消極的方面,而且由于民辦高校學生自身的思想行為特點,他們受新媒體的影響作用呈現出鮮明的特征。
(一)新媒體對民辦高校學生思想行為的積極影響和引導作用
1.新媒體有助于民辦高校學生獲得前沿信息
互聯網豐富快捷的信息資源,是吸引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主要優勢。當前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傳統媒體已經無法滿足,他們通過新媒體關注時政新聞、社會熱點事件并參與討論,有利于他們了解外部世界、了解周圍環境、開闊視野,新媒體的互動性可以盡早體現出他們作為“社會人”的參與作用,讓他們可以預先了解自己所處的形勢地位,及早準備,為畢業后走入社會打下基礎。與在傳統媒體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相比,他們的思維更活躍、眼界也更開闊,面臨的選擇就更寬泛一些。
2.新媒體有助于民辦高校學生學習知識技能
新媒體作為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必備之物,對它的熟練掌握本身就是一門技能,新媒體設備的熟練使用,各類應用軟件的開發利用都可以作為他們的謀生手段。同時,新媒體資源成為民辦高校大學生們學習知識技能的廣闊平臺。新媒體資源的無限性可以使學生學習到自己需求的各類信息,無論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其互動性可以給予學生充分思考和選擇的空間,大量的在線討論應用均是由此應運而生;其實時性可以將最新的信息最快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些都為民辦高校學生學習知識技能提供了方便。
3.新媒體有助于民辦高校學生人際溝通交往
新媒體的溝通功能使距離不再成為阻礙民辦高校學生交友的主要因素,即使相隔萬里,也可以實時交流,這對于剛剛從高中封閉式教育擺脫出來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充滿誘惑的。同時,他們利用各種應用平臺展示自己、發表觀點,分享、關注身邊事物,這種無障礙的溝通方式使他們獲得了現實中無法滿足的情感需求,同時,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新媒體的使用過程中培養了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克服了現實世界中自身存在的交際障礙。
4.新媒體有助于民辦高校學生緩解心理壓力
新媒體的娛樂休閑功能強大,民辦高校學生校園生活單調,娛樂活動有限,新媒體可以為他們提供娛樂需求。對于很多高考失利的學生,自卑、內向的學生,這些娛樂功能可以適當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體會到輕松快樂,度過心理困難期。
(二)新媒體對民辦高校學生思想行為的消極影響和引導作用
1.新媒體的不良信息誤導民辦高校學生的價值取向
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媒介交流方式和娛樂體驗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4]。新興的新媒體缺乏監管,使得傳播的價值觀良莠不齊,而民辦高校學生由于本身對價值觀的評價標準偏低,往往使得他們的價值取向在新媒體中發生紊亂,更容易失去方向。另外,新媒體的交互性和開放性使得民辦高校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西方價值觀,極端利己主義、金錢至上等概念不斷挑戰著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權威,負面信息不斷動搖著國家和社會在學生心中的形象,侵蝕著學生的正義感和道德判斷能力,增加了我們在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中的難度。
2.新媒體的虛擬性使民辦高校學生疏離于現實世界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離開了人與人之間的現實溝通,社會性就會大大降低。新媒體的虛擬世界畢竟不同于現實世界,沒有正式走向社會的民辦高校學生由于缺乏實踐的檢驗,過度的依賴新媒體會導致他們迷失在虛擬世界中,分不清楚虛擬與現實的區別。此外,虛擬世界的交流在真實性上要打上折扣,滿足了一部分學生的虛榮心,使他們更不愿意面對現實世界,變得冷漠、麻木,直接影響了教育管理工作者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3.新媒體的功能性使民辦高校學生的學習動力更加不足
新媒體的強大功能將民辦高校學生從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解放出來。他們查閱資料、完成作業幾乎都在利用新媒體來完成,然而這也直接導致了“速食面”式的學習方式,學生本身的學習習慣不良和基本功不扎實的問題,在這種讓他們更加具有惰性的方式面前沒有改善,反而更加嚴重,直接導致民辦高校的學風建設面臨嚴峻考驗。
四、新媒體環境下民辦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
無論新媒體給民辦高校學生帶來的是積極的影響還是消極的影響,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我們都應該正確面對,與時俱進,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作用,有效減少負面作用,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利用新媒體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宣傳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遏制新媒體負面信息帶來的影響。
二是在新媒體互動平臺上開展有益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達到教育目的[5]。
三是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
四是加強對學生新媒體使用情況的監督和監管,密切關注,及時做出問題反饋。
參考文獻:
[1]任璐.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現狀分析及教育引導[J].東方企業文化,2014(18):11-13.
[2]張麗亞.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齊魯工業大學,2014:20-21.
[3]蘇學權.民辦高校學生思想行為特點淺析及其思想政治工作對策[J].傳承,2010(7):62-63.
[4]張荷花.新媒體的負面影響與控制措施——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例[J].新興傳媒,2011(2):94-95.
[5]艾丙瑞,苗偉.新媒體對大學生影響的相關調研[J].法制與社會,2014(2):224-225.
收稿日期:2015-03-26
基金項目:2013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民辦高校學生思想特點及引導對策研究”(JGZXS13035)成果;2014年遼寧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學生就業問題與解決對策研究”(W2014364)成果;2014年度遼寧省高校黨建理論課題“民辦高校學生黨員黨性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GX
DJ2014-E011)成果;2014年度遼寧省高校黨建理論課題“民辦高校學生入黨動機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GXDJ2014-C065)成果
作者簡介:李丹(1982-),女,遼寧遼陽人,建筑與藝術系副主任,講師,理學碩士,從事高等教育研究;李厚艷(1980-),女,遼寧東港人,副院長,講師,從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