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秀英
摘 要:基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從確立教學目標、發展學生個性、激勵學生思維、開放課堂教學這四個方面論述語文課堂教學創新教育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建議
1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落后。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質教育,對鄉村小學的影響力度不夠,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大多數農村小學教師和領導的教學觀念。一是過分依賴教材,忽視學生;二是強調語文的重要性,忽視了學科整合;三是強調教材,課程資源開發意識不強。顯然,這是造成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在農村小學,鄉、鎮一級的基層領導對語文教育、教學知之甚少。在他們眼里特別低年級語文簡單的不得了,是人人都可教的課。你數學應用題做不了就去教語文吧,所以語文教師就得低人一等,農村小學語文教師且更是低人一等。因此,從高年級(作文、日記)到低年級(造句、寫話)在眾多農村小學的語文作業本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嚴重的方言現象。所以,我認為加強和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徹底改變學校領導和教師的教學觀念,真正使農村小學重視語文教學。
2.語文教師素質低下。目前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師資力量中,仍有一定數量的民辦教師發揮著較大的作用。由于民辦教師一般沒有接受過正規院校的培訓,即使國家的遠程教育所提供了電腦、課件、音像等,民辦教師也無法熟練操作或發揮最大功效。同時在教學理念、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方面以及對新教材的適應性上,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這種現象反映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素質急待提高。語文教師尤其需要經過特別的專門培訓,但實際上他們接受正規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卻少得可憐,于是普通話成了大多農村孩子的一塊污斑。教師語文素質低,是造成目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視對語文教師的培養和繼續教育,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
3.教學條件差。首先,農村長期以來由于經濟較為落后,并且發展相對緩慢,在財政收支方面比較困難。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在教學上的投入就顯得很低。在這種情況下要發放教師的工資都很困難,也就沒有更多的財力去添置教學設施了。所以缺少多媒體專用教室。其次,農村小學多數缺乏教師,通常一個老師不僅要教兩門主課還要教一大堆副課,所以很少有人愿意抽更多的時間做課件運用多媒體上課。學校即使有多媒體教室,也極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運用,最多也不過是在公開課或賽課等時候用一下,其他時間也就像博物館用來展覽的文物一樣。使得語文教學的設備缺少獨立性,教學條件得不到保障。最重要的就是很多老師自己不懂電腦操作,甚至連一些簡單的課件都不會制作,他又如何去教學生呢?更不要說引進優秀的專業語文教師了,就算是引進來也沒有什么用。
2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之我見
1.確立教學目標。具體來說,主要是使教學具有以下三種性質:一是發展性。發展性教學的宗旨,是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它重視學習過程,尤其是思維過程和語言實踐,擴大學生的思維范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主體性。主體的發展只有通過主體的能動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因此,主張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維學習方式,并要在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的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識能力安排教學程序。三是動態性。創新教育需要一種動態性教學。,動態性教學程序往往是“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樣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部分到整體,由繼承到創新,同中求異,異中求新,新中求優。
2.發展學生個性。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忽視了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甚至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而學生的創新求變、靈活多樣、具有個性化恰恰是滋生創造力的土壤。“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的根本目的,是使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發展和展現。為此,必須采取以下兩種策略來發展學生的個性:一是培養創造性個性傾向。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好奇、進取、探究、專注、自信、堅韌、自制、敢于挑戰和冒險心理品質,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和前提。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奉獻精神、服務精神。二是采用個性化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的不同認知方式和個性特征,由此從適應學生的不同認知方式和個性特征來調整教師自己的教學策略,將正確的知識和觀念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系統和觀念系統。為此,教學要求既要有統一性,又要有靈活性,這種靈活性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即:教學目標分層、課堂訓練分層、作業練習分層、個別輔導分層、學習評價分層。這種分層教學,既有效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讓學生充分地披露靈性,展現個性,發揮主體作用。
3.激勵學生思維。應試教育下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常規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指提供新穎的、有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因此,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應當在培養學生常規性思維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是創新教育的目標之一。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培養批判精神。人的思維是受觀念支配的。在美國,各個學院乃至整個社會最忌諱因循守舊,崇尚標新立異的創新精神。而我國小學生的傳統教育是被動性的教育,“唯書”、“唯師”成了提倡和獎勵的標準,他們缺乏批判質疑的精神。學會批判是學會創新的前提,沒有對現有知識的批判,便沒有知識的創新。二是鼓勵標新立異。標新立異是一種創新,它蘊藏著靈性和創造。而傳統的教育思想則要求學生中規中矩,服從教師,服從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的一般是求同思維的訓練。為此,教師應該教育和鼓勵學生破除“唯書”、“唯師”的傳統觀念,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善于標新立異。
4.開放課堂教學。要實現創新教育,就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所形成的“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狀態,實行開放性教學,使學生主動和諧、生動活潑的發展。制定開放性教學的策略,主要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更新教育觀念。教師必須明確,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二是開拓教學內容。現今的語文教學,有的教師是“教教材”,就課文講課文,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學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這樣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的教學是要憑借教材,但又不能限于教材,而應該超越教材。以“超越教材”的方式來開拓教學內容。三是拓寬教學空間。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但不是惟一的陣地。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求知領域的廣泛性、社會生活的多彩性要求我們必須拓寬教學空間,創設開放的、多維互動的教學空間,為創新教育提供“硬環境”。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從一個封閉的空間走進一個令人大開眼界的領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