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作品是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語文老師可借助中專語文教材所選的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本文從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審美理解和審美判斷能力的培養、審美想象能力的培養審美情感活動能力的培養、審美敏感能力的培養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中專;語文教學;學生;審美能力;培養
淺文學作品是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匯聚了人類的各種美好情感,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中專語文教材所選的文學作品都是文質兼美的。因此,在中專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如何運用正確的審美觀去欣賞、評價、探索美,使他們具備較強的審美能力,是語文老師應有的責任。
所謂審美就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進行感知、欣賞、理解和評判的一種情感活動。這種情感活動要求具備兩個方面:一是要求審美客體具備客觀物美;二是要求審美主體必須具備足夠的審美能力,二者缺一不可,這樣審美主體才能對審美客體產生審美關系。文學作品作為一種藝術,是美的化身,已經具備了客觀物美。但客觀物美程度再高,審美主體沒有審美能力或審美能力很差,也產生不了美感。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要使學生欣賞美的客體,必須先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這幾年我在中專語文教學時從以下五個方面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了培養。
1 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
人們認識事物是從感受開始的。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審美活動的出發點,是通向審美境界的橋梁。審美感受能力是指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諸因素進行直接把握的能力。它包括兩個方面——審美感覺能力和審美知覺能力。
審美感覺能力是初級的,是一切美感活動的心理基礎,是進入審美世界的門戶。任何審美對象的形式都具有具體可感的直接的屬性,如形狀、色彩、聲音、質地和氣味等,他們在美感活動中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只有充分地對這些形式因素進行感受才能體會出他們的審美內涵。語言是文學塑造藝術形象的首要因素。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審美的感覺能力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借助語言這個媒介零碎的感覺審美對象。就是敘事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來說,借助語言首先感覺到的是形體外貌、言談舉止、風度儀表; 就抒情作品如抒情詩來說首先感覺到的是音律鏗鏘,動聽悅耳,由音韻再感覺到色態、物態、景觀等。但審美感受僅靠零碎的片段是不夠的,只有在直覺中將其“復合”為完整的表象,才能進入作品描述的意境,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獲得對人物的整體印象。這種整體印象使學生產生喜悅之情,從而得到更深層的理解。
2 審美理解和審美判斷能力的培養
審美理解是審美判斷的基礎。所謂審美判斷就是在審美感受的基礎上對審美對象的總體把握,它是審美感受的深化,最終達到對審美對象的理解。毛澤東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所以理解能力在審美活動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有些人物形象從外貌到心靈都是美的,很容易理解。但有的形象外部特征并不美,甚至有生理缺陷或者是丑的,為什么也能引起美感呢?這就需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體察藝術形象所揭示的社會生活實質及藝術魅力。在活躍流動的情感激動中滲入更多的理解因素,做出理解性的情感判斷。例如《 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獨眼、駝背、跛腳、聾啞,各種殘疾集于一身,相貌奇丑,但內心卻無比美好,品德無比高尚,作者讓她與外表美心靈惡的副教主克洛德形成鮮明對比,卡西莫多的命運體現了善良戰勝邪惡,真誠戰勝為善,內心的美好戰勝了外貌的丑陋,是真善美對假惡丑的勝利,只有這樣理解才能提體會卡西莫多形象美的內蘊。再如《死魂靈》潑留希金那樣的形象,從外表到靈魂都是丑的,穿得像叫花子,難辨男女,既貪婪又吝嗇。但這種丑惡的形象正好真實地揭露了腐朽農奴制的罪惡。這種制度使它的主人失去了人性,成為真正的死魂靈。這種通過否定創造的美,比單純的反映現實美更具有深刻性,更能給人以認識,教育和啟迪。使美的形象更完整,更富有立體感。
通過這樣分析理解,學生的靈魂就不能不為這些文學形象所震顫,肯定他是成功的美的形象塑造。之所以肯定它是因為他給了我我們情感的滿足和真正的藝術所顯示的真理。也有的形象難以用好人、壞人去評判。如 阿Q既有農民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這類形象更應指導學生通過理解判斷去挖掘其性格本質,認識它獨特的美學價值。
我們在教學中就是要培養學生把美丑交織的形象進行仔細辨析,正確判斷每一個文學形象所具有的價值,提高美的鑒賞能力。
3 審美想象能力的培養
黑格爾說:“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象的活動。 ”想象可以使感性和理性達到高度統一。沒有想象便不能進行藝術創作,沒有想象也不能進行審美,想象能力在美感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對學生豐富想象力的培養就是培養其想象思維的開闊性、獨創性。使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借助文字媒介,展開想象的翅膀,使已有的客觀表象更生動更豐富,創造出新意境。主客體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狀態,獲得美感愉快。因為文學作品塑造的形象具有強列的直觀性。形象思維很弱的人難以在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從而得到審美愉悅。要相想欣賞文學形象的美,必須展開聯想,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審美對象中去,加深對客觀物美的感受認識和理解,發現更多美的東西。
為了拓寬學生思維空間,培養獨創性,除了借助作品中的描繪讓他們各自在腦海中產生不同的審美形象外,我設立了一些拓展思維的練習題如《項鏈》結尾瑪蒂爾德知道她借的那掛項鏈是假的后會怎樣?請你續寫下去。阿Q精神在壓力山大的今天有什么意義?等。通過這樣的鍛煉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創造想象力,而且使審美形象更完整或、立體化和深層次化。
4 審美情感活動能力的培養
從美學角度看文章的創作走過程就是一個由審美到創造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貫穿作品始終的是作家的情感活動占主要作用。陸機說“詩緣情而綺靡”,審美主體在進行審美時必然伴隨強烈的情感活動。人們常常讀物傷感觸景生情,劉勰也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正是審美活動中籠罩著濃厚情感色彩的生動表現和寫照。審美活動若不伴隨情感,就不成其為審美活動。所以在教學生欣賞文學作品時就以作品表達的情感為基礎,借助優美的語言,發揮想象力,調動多種感受因素,激起學生的情感興奮,領悟美的內涵。體味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流動和作者個人情感流動,長期潛意默化學生就能形成體驗美好事物的審美活動能力。
5 審美敏感能力的培養
僅僅會審美還不夠,還要使學生學會迅速進入美的境界,物我一致,這就需要培他們的審美敏感能力。所謂審美敏感能力就是一種在生活自然藝術中發現美的能力。這種審美能力的獲得和審美經驗的積累以及藝術素養、文化知識等因素有密切聯系。正如狄德羅所說“藝術鑒賞力是由于反復的經驗而獲得的敏捷性”。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早就說過“操于曲而后曉聲,觀于劍而后識器“,只有看得多聽得多才能有比較,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我從以下方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敏感能力
首先 從分析最好的作品提高鑒賞力,培養審美敏感能力。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成。“ 因為優秀的文學作品,體現了美的創造規律,給人以豐富生動的美感知識,是衡量其他作品的標準。
其次從杰出的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來提高鑒賞力,培養審美敏感能力。魯迅講過從分析作家的草稿中可以了解如何做和不應如何做。 從紅樓夢的成書過程看,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托爾斯泰的復活也是數易其稿。這樣的創作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知道如何把形象塑造得更完美,更豐富感人,更具有藝術魅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敏感能力。
再次 從對同一作品鑒別優劣精粗培養審美敏感能力。不僅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就是同一作品也要善于鑒別優劣。伏爾泰認為:“一般地說,精確的審美趣味在于能在許多毛病中發現出一點美和在許多美點中發現出一點毛病的那種敏捷的感覺”。
最后還要將作品放到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歷史鑒賞,培養審美敏感能力。這樣可以使審美更有深度。
通過上述五方面的引導培養,讓學生能運用正確的審美觀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對文學形象的審美價值做出客觀評判,具備了較強的審美能力,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美的觀念,并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傳遞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克羅齊,《美學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黑格爾,《美學》
3.劉勰,《文心雕龍》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5.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簡介
常懷云,女,山東省魯東,大學2013級在職教育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