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巍
摘 要:農村文化是中國文化建設的最基礎一環。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深入基層,認真調研,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各類基礎文化設施的綜合效用;需要加強引導,以點帶面,大力培育村級文化隊伍;還需要拓寬渠道,開展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
關鍵詞:美麗鄉村;農村文化;新思路
文化是凝聚心靈的重要紐帶,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內容,是社會和諧的基本元素。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也十分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他著重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而農村文化是中國文化建設的最基礎一環。當下倡導的美麗鄉村建設,是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背景下,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統籌城鄉發展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更離不開優秀農村文化的引導。如何更好地響應黨的號召,深入實踐,積極行動,參與到農村文化工作中來,探索發展農村文化的新思路,為美麗鄉村建設作出自己應盡的努力,是我們每一個農村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1 深入基層,認真調研,因地因人制宜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越來越多樣化。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深入農村一線,面對面地和群眾交流、溝通,傾聽群眾的真實想法,把握群眾的實際需要。只有真正掌握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才能在制定群眾文化活動計劃時做到有的放矢。基層文化服務站應在年初制定全面、詳細、具體、操作性強的文化活動方案,明確文化活動的時間推進表,并落實具體牽頭人,確保每一項群眾文化活動都能有條不紊的開展。為此,我縣文化館實行了一對一責任制,一個成員針對一個鄉鎮,每周要有兩個工作日深入到對應的鄉鎮調研,然后回到文化館開分析會,這樣,更有利于摸清基層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通過基層調研,我們了解到,傳統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單一枯燥,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活動多元化的選擇給傳統的群眾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沖擊。 傳統的群眾文化必須做出改變,以滿足不同群眾的不同文化需要。 我們只有開動腦筋,以創新的精神改變傳統群眾文化活動僵硬死板的模式,我們的群眾文化活動才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和喜愛。 當前,在農村很多鄉鎮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的人員以中老年人、家庭婦女和少年兒童為主。我們認真研究他們對群眾文化活動的需求,盡量組織開展一些他們熱心參與的群眾文化活動。比如老年書畫活動,老年戲曲愛好者活動,廣場舞蹈、腰鼓表演,少兒藝術培訓,少兒讀書閱覽演講活動等。由于是有的放矢,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活動的效果。
2 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各類基礎文化設施的綜合效用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文化建設非常重視,在每年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都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予以部署和安排。2005年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之后,農村文化建設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在了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體現了中央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是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基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特別是相關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覆蓋75%的行政村,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目標已基本實現,農家書屋已覆蓋全國一半行政村,1700多家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實現免費開放。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設施,積極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群眾參與。
近年來,上級部門加大資金投入用于修建鄉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文化大院、村級娛樂場所和農家書屋建設。這些設施的建成使用,為鄉鎮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設施閑置的情況還大有存在,使用率不高,以致文化產品得不到較好的運用,不能較好體現它的公共服務職能。為此,我們要在加大村級文化設施建設的同時,對現有設施、設備加強管理和利用,整合資源,提高各種文化設施在開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中的綜合效用。作為農村文化工作者,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為政府獻言獻策,給農民做好幫助和引導,發揮好一個文化工作者在提高廣大農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應有的作用。為了充分發揮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作用,我們要要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加強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面向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同時,還強調各類公共場所要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便利。這些政策舉措的實施,將為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在發展農村群眾文化的過程中,要堅持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并重、項目建設與運行管理并重,整合資源,提高各種公共文化設施在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中的綜合效用。
3 加強引導,以點帶面,大力培育村級文化隊伍,不斷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
文化的傳承發展繁榮離不開文化工作人才隊伍的艱辛付出和大力推動。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必須面向最廣大的群眾,尤其是面向文化生活非常缺乏的群眾,讓大多數群眾能夠充分享受到文化。因此,挖掘民間文化資源、培養群眾文化骨干,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相關職能部門應該關心群眾文化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要注重培養專業的人才隊伍和高層次文化工作者,通過創新引進機制,促進人才隊伍結構不斷改善。特別是把民間職業劇團,群眾業余演出組織納入視線,著力抓好群眾文化活動隊伍、民間社會文化團體、民間藝術人才隊伍等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他們在基層文化繁榮發展中的骨干作用。盡力想辦法把文化活動積極分子組織起來,把文化資源利用起來,實現群眾文化工作發展繁榮的良性循環。
現在各村都有一些有文化特長的農民群眾,他們有的成立了文化隊伍。要善于發現農村中文化有特長的群眾,把他們培養成農村文藝骨干。同時在節目內容、層次、編排上,由縣、鄉文化主管部門、單位給予支持。多組織專業演出隊伍與村級文化隊伍交流演出,派專業人員對村級文藝節目進行指導,把一些大中城市的新的節目形式植入到農村文化團體中來。組織有文化特長的農民群眾進行專業培訓,以提升節目檔次,這樣,群眾文化活動就會更為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更具親和力,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也就更高。
4 拓寬渠道,多開展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
群眾文化植根群眾、服務群眾、快樂群眾、為群眾喜聞樂見。黨中央對群眾性文化活動高度重視,也提出一系列重要舉措,倡導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在廣泛深入上下功夫。近年來,我縣文化系統結合重大節慶日,依托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組織群眾開展瞻仰革命圣地、參觀主題展覽、開展讀書演講、舉辦知識競賽、書畫美術攝影展,以及燈會、賽歌會、龍舟賽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深入挖掘重大節慶活動和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革命歷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收到很好效果,要繼續堅持創新,提高活動質量和效益。我們要著眼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特別強調重視開展基層和農村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活動,以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經常化,推動電影院線、演出院線向鄉村延伸,安排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等。縣鄉文化單位要抓住這些契機,把活動辦成群眾自己的文化節日,讓更多群眾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切身感受文化改革發展成果。以傳統節日為依托,開展內容健康、形式多樣、便于群眾參與的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建黨、建國、國慶等重大節慶日,依托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三八”婦女節等傳統節日的民間文化資源,組織群眾開展各具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深入挖掘重大節慶活動和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各種活動的質量和效益。要大力開展“送文化下鄉”、“送戲下鄉”、“送科技下鄉”等活動,通過各種積極向上的文體活動影響基層群眾,形成廣泛的價值認同,增強基層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建設美麗新鄉村,最需要的是一種以創新思維、進取精神為支撐的新時代農村文化。需要我們每一位農村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型農民需要學習現代社會知識,新時期的農村需要融入高品質的文化,我們要為農民群眾搭建好學習交流平臺,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群眾學習知識、培養情操、和諧發展的重要抓手,為農村群眾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和諧美麗鄉村的創建作出自己應盡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玉玲;農村文化重建的戰略選擇及對策思路[D];福建農林大學;2007年
2劉福興;新農村文化建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年10期
3 張良;發展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