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實現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升。本文通過對當前美好鄉村文化建設現狀的分析,提出鄉村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美好鄉村;文化建設;現狀;問題;路徑
2007年6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會議強調,當前要大力加強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設,認真組織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等公共文化服務工程。
1 深入基層,摸準需求,制定活動計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越來越多樣化。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與群眾交朋友,面對面地和他們交流、溝通,摸準群眾的真實想法,把握群眾的實際需要。只有真正掌握了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才能在制定群眾文化活動計劃時做到有的放矢。亭子壩鎮文化站每年都在年初制定全面、詳細、具體、操作性強的文化活動方案,并落實具體牽頭人,確保每一項群眾文化活動都能有條不紊的開展。
2 加強農村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建設
農村基層的公益性的文化設施建設應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工作的決定,做好農村的各項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如建立農家書屋、建立電子信息預覽網站、積極進行科技宣教。鄉鎮文化工作站首先要做好統籌規劃工作,構筑農村完善的圖書館、文化藝術學習中心、電子信息閱覽室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根據村民的需求,利用這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開展各種活動,積極整合文化資源,健全完善鄉鎮的文化衛生的、服務中心,建立起完善的網絡活動中心。選派專門的科技文化人員對村民開展科技文化教育,加強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使村民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破除農村落后封建的文化思想。
3 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夯實活動基礎
之前由于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文化服務中心雖已落成,但因缺乏資金,致使各類群眾文化活動難以開展,同時圖書室的藏書量少,站內工作人員又不足,致使站內陣地活動形式單調,農村文化活動檔次低、發展慢,不能很好的滿足廣大群眾求知、求樂的需要,職能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近兩年,我鎮累計投入大量建設資金,一大批文化設施都在積極的修建中,預計在年底完成11個行政村的文化活動中心.這些設施的建成使用,為我鎮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 抓住契機,積極建設“農家書屋”
我鎮為管理好“農家書屋”,認真選擇了“新農村書屋”標準書目。書目分為農業科技與農村經濟、農民綜合教育、農村普及讀物等7大類、32分類、45細類,滿足了農民群眾對出版物的多樣性需求。并且制定了相應制度,加強了培訓,并積極開展各類活動,引導農民群眾讀書、用書,使“農家書屋”真正成為全鎮的文化學習中心,開展好讀書活動,以“農家書屋”為平臺,豐富農民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出好書,配好書”讓農民群眾看得懂、用得上,“管好書,用好書”讓“農家書屋”發揮其真正作用。
5 利用數字技術,提高專業業務水平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我鎮文化站結合本職工作堅持學習專業技術,確保我鎮11個行政村的村民都安裝上“村村通衛星直播電視”,從08年以來,發放村村通衛星直播接收器2000套,戶戶通1300多套,我鎮共3700戶左右,村村通、戶戶通基本覆蓋。并在亭子壩社區安裝了數字網絡電視近300戶,這些數字網絡電視的安裝,使廣大群眾收看到了更加清晰和豐富的節目內容。我中心工作人員平時走村串戶加強日常的維護,及時解決廣大用戶的訴求。緊緊抓住各種新聞媒體來宣傳黨的政策,讓廣大用戶能夠收看到積極向上的內容。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開展送文藝下鄉和電影下鄉等活動,豐富廣大群眾業余生活。
6 因地制宜,突出民族特色
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亭子壩鎮文化站充分了解當地群眾對文化活動的特殊需要,做到有的放矢,突出特色。具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我們貴州儺戲具有民族多、品種多、層次多、分布廣、保存完整等特點。思南土家花燈音樂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由于土家花燈曲調繁多,風格各異,各地有不同特色,因而有花燈“不過寨,不過坡,不過界”的說法,花燈隊是民間自發組織,既固定又靈活,有專人負責,各自都有自己特色節目,召之即來,來之能演。
7 引進新元素,提升活動品位
鎮文化站十分注重文化隊伍建設,加強指導,健全隊伍,提高活動水平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組建培養了一批文藝骨干還專門聘請專職文化教師、社會上有一技之長的知名人士作為輔導員,開展不同藝術門類的培訓、輔導,傳授文化活動技能,指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利用傳統集鎮的有利時機,把群眾組織起來,對一些傳統節目進行重新編排,突出特點,同時注入時代氣息,加大民風習俗的傳承提升力度,聯合其他部門開展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農民傳統體育擂臺賽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宣傳活動,增添了傳統節日的魅力。
8 結語
美好鄉村是宜居、宜業、富裕、文明、和諧的農村存在和發展狀態。鄉村文化建設是美麗中國在農村的實踐和延伸,是新農村建設的提升工程,是城鄉一體化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工作部門就是鄉鎮文化站,鄉鎮文化站是政府的一個文化機構部門,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鎮文化站在工作實踐中,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正確把握群眾需求,把活躍群眾文化活動放在重要位置,在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促進了全鎮群眾文化活動的日益繁榮。因此,鄉鎮文化站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的一系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屬于農村的文化人才隊伍,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打造農村地區特色的文化活動,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徐晨,張聯社,馬驍. 新農村公共文化傳播設施建設問題與對策——以魯南五市新農村(社區)為例[J]. 臨沂大學學報. 2013(02)
[2] 傅瓊,陳妍. 鄉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基于江西省的調研[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3)
[3] 蔣旭峰,曹甜甜. 從“送來文化”到“自辦文化”——傳播學視野下的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4)
[4] 王璠. 對構建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以甘肅省為例[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6)
作者簡介
胡美琳(1985-),女,州省思南縣,本科,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亭子壩鎮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務中心,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