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芳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生活情境;教學內容;課后延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6—0103—01
數學與現實世界有著密切的聯系,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素質,而且還可以在學習和應用的過程中,能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趣”、“數學合理”、“數學有用”,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具有的生活性、趣味性,引導學生主動質疑、自主研究,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探索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知識。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還能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
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三角形、圓、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先出示平時見到的紅領巾、扇子、扣子、七巧板、書本等實物,然后利用多媒體的展示功能抽去實物,留下角、圓、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幾何圖形,讓學生發現這些幾何圖形就在我們的周圍,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合理重組教材,讓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真正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基本理念。遵循這一理念,教師就必須合理重組教材,讓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時,筆者對書本上的例題進行了改編,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星期天,晶晶和媽媽去華信超市購物,看中了一個玩具(單價32元),一件衣服(單價68元),開好發票后到收銀臺付款,媽媽帶了340元錢。她會怎么付錢?還剩多少錢?這里筆者賦予枯燥的數字以“生命”,使學生躍躍欲試,同時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三、課后延伸,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際計算、測量能力。
例如,引導學生進行某些角色的扮演活動,比如扮演收銀員、服務員、工人、統計員等,使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又如,當學生學習完“組合圖形的面積的計算”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當一個小小設計師,設計自己的小房間,認真計算每個物品所需要占用的面積,對房間進行合理規劃。
再如,學生學習完“關于長方形的有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房間的長度、寬度和高度進行測量,通過設計使自己的房間更漂亮。引導學生對自己房間四壁和屋頂涂料進行新的設計,合理安排每平方米的用料,對粉刷面積進行計算等等,讓學生不斷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會進一步提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得到發展,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能得到顯著增強。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積極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即數學來自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