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珍娟
【關鍵詞】 生物教學;實驗;指導;實驗目的;實驗操作;實驗質
量;創新;科學性;課外實驗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6—0112—01
生物實驗是生物科學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檢驗生物知識的途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有效指導,不但可以提高實驗效率,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技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那么,做好對學生的實驗指導,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明確實驗目的
對生物實驗學生往往充滿了興趣,他們做起實驗來往往有積極性,但是缺少目的性。因為學生對于實驗過程的關注往往是出于自己的想象,或許只是對實驗的儀器感興趣,或許只是對實驗充滿了期待,或許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實驗,而對于實驗要達到的目的,實驗過程當中應當要注意的問題,學生卻很少會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對實驗適當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意義、作用。這樣,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實驗,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規范實驗操作
實驗教學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教學,需要一定的實驗器材、實驗材料,還要注意實驗程序,同時還需要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因此對實驗器材的規范操作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實驗的效果。一般在實驗前,教師需要告知學生實驗操作的基本規則,讓學生充分了解實驗規范。教師可以先進行演示實驗,同時對于學生操作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要及時進行糾正與規范。在實驗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嚴格要求,學生逐漸學會規范指導操作。通過規范操作,學生的實驗能力、操作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等也會得到提升。
三、提高實驗質量
教師對實驗的指導不僅包括實驗之前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操作方法的指導,還包括實驗過程中個別指導、細節指導、方法指導,以及實驗結束后對實驗報告寫作、實驗結果分析等方面的指導。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能保證學生有目的地開展實驗,規范實驗操作和實驗程序,發現、思考并解決問題,進而順利、高效地完成實驗,達到預期的實驗目的。
四、創新實驗教學
在教科書上,對于各類實驗都有操作指導、現象描述以及實驗結論,如果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只是按照課本上的要求,將實驗重復一遍,這樣的實驗其實沒有什么意義,因為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都是按照教師的要求來完成,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與綜合能力都沒有得到培養。因此,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實驗教學的開放性,教師提出實驗要求,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自己去選取材料,自己去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教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只要做好“參謀”就行了。學生通過設計實驗、觀察現象、總結實驗結論,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諸多能力得到了培養。
五、實驗要注意科學性
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實驗材料的差異,或者實驗地域的差異而導致實驗出現“偶然性”,使得實驗得不出課本當中已出示的結論或者現象,這樣的現象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教師要認真引導學生去分析原因,而不是強行向學生告知結論。
六、重視課內實驗與課外實驗相結合
一些實驗內容所耗費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如某種植物的生成變化,或者涉及的范圍是比較大的,例如周圍環境的變化,這些內容無法在課堂上向學生完全呈現出來,就得需要學生在課外進行觀察、實驗。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地用學習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總之,對學生進行實驗指導,一要注意生物的學科性,二要注意實驗特征,三要注意學生的特征,才能使實驗理象更加顯明,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