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關鍵詞】 音樂教學;興趣;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6—0115—01
一堂生動而氣氛活躍的音樂課,離不開教師對學生聽課情緒的調動,而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是學生聽課動力的主要源泉。下面,就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談幾點自己在平時音樂教學中總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教師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學習
教師要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要做到以情激人,以情育人。一方面,必須尊重、關愛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情感,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語言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把學生視作共同學習的伙伴,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還要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利用多種方法引入新知識,努力做到啟發有方,誘導得法。
此外,音樂教師還應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純熟的技巧技能。同時,還要具備與音樂有關的知識。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夠被自己豐富的知識和過硬的技能所折服。
二、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
音樂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如,用于節日慶典的禮儀音樂;用于廣告、舞蹈的實用音樂;用于休閑、影視的背景音樂等,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由此可見,音樂不僅能塑造形象、表達情感,而且還能點綴人們的生活,滿足人們的需求,它已走出供人們娛樂、欣賞的圈子而體現出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性。例如,有專家曾做過實驗,給母雞放音樂能提高產蛋量,給奶牛聽音樂也能增加產奶量。因此,教師可結合生活中的音樂現象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主動探究、思考音樂對人生的意義,誘發學生的音樂興趣,使音樂學習成為學生一項具體的、藝術化的生活體驗。
三、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隨著中學學科的增加和分化,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會出現不穩定性,這就要求教師要選擇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富有激情,能講授生動、唱奏優美,學生的興趣自然會逐漸濃厚并得以鞏固。如,有位教師在講授“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時,將音樂作品與學生熟知的歷史事件相聯系:將‘一二九運動華北危機與歌曲《畢業歌》相聯系教學;將“七七事變”抗戰全面爆發與歌曲《太行山上》相聯系教學,這樣將音樂、歷史相互融合,不僅讓學生掌握了音樂創作的時代背景,而且也讓學生理解了音樂的時代風格,使學生感到這種教學方法既生動活潑,又富有情趣性。教師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讓教學內容有“新鮮”感,使學生興趣倍增;突出高潮的“化彩樂段”,有精彩的結尾;設計具有個性特色的教學方案吸引學生樂學。另外,每節課的開始是很重要的,開頭開得好,學生有興趣,對整堂課就能起到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要特別注重課堂導入的方法。
四、通過多種學科進行相互滲透
現代教育提倡多種學科相互滲透的綜合教育。在教學時,教師可找出音樂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使音樂教學保持一種開放的姿態,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例如,音樂與語文課中的詩詞;音值、節奏與數學中的數量概念;節奏與自然現象、人的生理現象;節奏與體育課中的廣播操、韻律操;音樂的風格、特點,與其產生的民族、地理、環境、歷史條件、語言特點、生活習俗,等等,在教學中教師可將音樂與它們聯系起來教學,不僅能突出音樂文化這條主線,而且還能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感性或文字的語義性,這些恰好與音樂情感表達的概括性和藝術表現的非具象性相互補充,將其綜合不僅能豐富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而且還能使絢麗多姿的綜合藝術滿足人多方面的審美。
五、創設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
創設學習音樂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可利用校園廣播舉辦“每周一歌”、“每天一曲”的音樂節目;也可結合不同節日開展歌詠比賽、文藝匯演、音樂會等活動;還可組建合唱隊、舞蹈隊;或者組織音樂知識的講座等,使學生課內所學的知識在課外得以延伸、拓展,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音樂活動中發展興趣。在音樂教學上,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通過建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愉悅,體會音樂與生活的聯系,感受音樂的樂趣,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其樹立學習音樂的自信。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