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秋玲(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以傳統磚瓦為視角探討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韓秋玲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450000)
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沖擊,這種文化趨同的現象也包括建筑在內。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文化藝術特色。這其中包括了傳統的建筑:古代的木建筑、古典園林、宮殿,這些都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象征。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中國正在失去其原有的地域特色。城市的文脈漸漸消失,導致中國建筑文化的斷層。那么,如何在新時代體現傳統的文化特色,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當代建筑界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磚瓦是中國傳統建筑中最普通的鄉土材料。經過幾千年的運用,除了時間的積淀,還傳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地域性的特征。本文以反思和批判的態度去看待我們的傳統建筑,以磚瓦的視角找尋中國本土的磚瓦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建筑;傳統磚瓦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053-01
中國的建筑在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著獨特的價值,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傳統的建筑和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漸消失。方盒子式的建筑在祖國大地上被瘋狂復制,使原本有特色的城市失去了它的地域特征,原有的歷史風貌遭到破壞。我們只有深入的挖掘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建筑和民族精神,吸取國外建筑的優點,融貫古今,發展民族傳統的建筑文化,才能打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特色的建筑。磚瓦作為一種傳統的建筑材料,很早就應用于建筑當中。磚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久性,耐磨性和抗壓性,而且使用的年限長,這些特性決定了磚的使用。然而,磚瓦材料卻湮沒在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的浪潮中。
中國建筑追溯至河姆渡文化的遺址至少已經有了7000年的歷史,形成了豐厚的傳統,并且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最初意義上說,建筑是一種生活的需要,它為人類提供了庇護的場所,遮風避雨,免受侵擾,它為人類提供了日常居住的空間,飲食起居,經營著一個溫馨的環境。由于人們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和建筑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構成了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筑不同于其他種類的純藝術,它受到一個時代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直接影響,帶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點。所以中國建筑和中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這片國土上,幾千年的文化連續不斷的發展,使得建筑也一脈相承的發展。建筑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產物,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類型的代表,它沉淀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是人類文明的一部“石頭的史書”。中國建筑的文化產生于中國這片特定的土壤,它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延續。因此中國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豐富多彩,如北方四合院、苗族吊腳樓、傣族竹樓和黃土高原的窯洞等。這些建筑都是產生在中國這片土壤中、發展在這片土壤中。
密斯說,磚是很了不起的東西,本身就是建筑,而且磚體積小,便于搬運,適用于各種目的。看似簡單的磚其實有著自己的規格,而其材料的特性也直接決定了磚砌體的砌筑方式。人們常說“秦磚漢瓦”,可見,要追溯磚瓦材料的發展史可從秦漢開始。瓦的發明是西周建筑發展的最突出的成就,制瓦的技術是從陶瓷器發展而來的。磚瓦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是共同發展的。磚瓦起源于原始社會,人們發現經常烤火、煮食的地面和墻面發生了變化,變得堅硬,由此產生了磚。舊石器時代,人們住在天然的洞穴里,到了新石器時代,穴居漸漸被地上的建筑所替代。春秋時期磚和瓦已經普及,出現了長城。戰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修建大量的高臺建筑,磚瓦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秦統一了度量衡,建筑也有了初步的規范,磚瓦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漢代的磚瓦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形式多樣的空心磚。到了魏晉南北朝,磚的燒制技術趨于成熟,磚瓦開始運用到地面的建筑中。隋唐時期,許多建筑采用、磚、石、木等材料,磚瓦技術更進一步。南宋時期,出現了磚瓦砌筑的城墻。明清時期,磚的技術極大的普及,砌筑城墻普遍使用磚的技術,青磚在民居中也廣泛使用。中國古代建筑大多以木建筑為主,磚瓦的發明極大提高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質量,延長了建筑的使用壽命。
磚瓦曾是城市建筑的主旋律,看到磚瓦,我們都有懷舊感,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磚瓦逐漸被邊緣化。重提磚瓦,意在通過磚瓦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傳承與演化,來探究其背后的意義。建筑是有生命力的,從磚瓦開始,所有的生命活力,都會依附于社會情感。在傳承的層面上創新,在構造中創新,在鋼筋水泥森林中,多一些磚瓦傳統的元素,這是建筑的血脈和文脈。
王澍作為當代中國建筑師榮獲普利茨克建筑獎,再一次證明了王樹廣泛的影響力,其建筑作品及其理論已經獲得了世界性的認同。王澍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以農為基,中國的一切文化根源在農村。近年來城化進程加速,大量農村土地被兼并,帶有城市記憶和文脈的舊城建筑被拆除。千城一面,許多具有地域性特色及鄉土文化的傳統正隨著農村的婆縮而逐漸消失。
他認為建造出悠久的既有獨特的傳統文化特色又能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是完全有可能的。為此王樹在他的建筑創作中進行了實踐,將鄉土材料運用于建筑設計中,同現代的建筑形式相結合。作為地域性文化代表元素的鄉土材料,它的使用能使現代建筑擁有時間的積淀,使得地方鄉土文化得以延續,而現代的建筑形式可以滿足日益復雜的建筑功能的需求,兩者的結合相得益彰。
本文以傳統磚瓦的視角探析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傳統元素是建筑本土化的源泉,如果把傳統磚瓦作融入到建筑中,把廢棄的磚瓦在現代新建筑中循環再利用,對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和保護磚瓦建筑,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改善我國的建筑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寧忠意.城市精神與鄉村情懷同在——對話磚瓦:建筑元素與社會情感[C].中外建筑,2010.11.01.
[2]張淼.傳統材料在現代建筑構造中的演繹——對王澍作品的感悟和思考[J].建筑技藝,2012 .10 .20.
[3]邢至怡.結合后現代主義理念解讀王澍建筑作品的“瓦片情結”[J].北京林業大學, 建筑技術與應用2012.08.15.
[4]沈毅秀, 蘭文江 .磚的歷史文化點滴 [J].磚瓦, 2014.02.29.
[5]張利主編.《世界建筑》[M].世界建筑雜志社,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