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志莉
摘要:本文以我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旨在提高我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關鍵詞:學前教育 聲樂課 思考 建議
近年來,由于國家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生投入到幼兒教師的行列。幼兒教師也受到了國內外教育界的廣泛關注。高師學前教育專業主要是培養綜合性的應用型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掌握學前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還得集舞蹈、唱歌、繪畫于一身。
聲樂課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聲樂課是一門技巧性很強的學科,聲帶既看不見也摸不著見,教師只能通過自身準確的示范才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指導性的幫助,而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這門學科既神秘又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如何上好這門課便成為當下應該解決的一大難題。
一、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
(一)學生基礎薄弱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與音樂學專業的學生相比,很大的不同便在于他們入校前大多數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音樂訓練,有些甚至對音樂理論知識也一無所知,由于他們起點低,基礎薄弱,大多數學生在演唱時常常會出現氣息不夠用,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等現象。
(二)上課人數過多
目前,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主要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級分為兩組,兩組分別授課,每組學生大約20人左右。由于上課人數過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聲樂課又是一門技巧性很強的課程,在短短50分鐘的課堂上,學生對老師所講授的知識不能充分地理解與消化,教師也很難在一堂只有50分鐘的課上充分顧及到每一位學生。
(三)授課形式單一
現行采取的教學形式主要是以集體授課為主,這種授課形式的弊端便是難以顧及到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由于是集體授課,老師必然以大多數學生為主,就會導致一部分好的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消”。 長此以往,悟性較好學習上進的學生的聲音問題得不到良好的解決,從而使他們產生厭學心理,對聲樂學習也會失去興趣。因此,授課形式需多樣化,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
二、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改革對策
(一)科學合理的分組
大多數聲樂教師都反映學前教育的聲樂課難上,難就難在如何上與如何上好的問題,對于學前教育聲樂課分組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如何分組?如何合理分組?成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暫可以把一個班級分為三組,分別是“強化組”、“提高組”與“基礎組”。“強化組”主要是針對聲音條件較好,有一定歌唱基礎的學生。通過強化訓練進一步鞏固聲音技巧,提高聲音的靈巧度使他們能夠完成難度較大的聲樂作品。“提高組”主要是針對聲音條件一般,但是有良好的歌唱音準與樂感的學生所開設的。這一部分學生屬于中堅力量,他們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訓練之后,聲音會有很大的提高,并且這一部分學生的潛力很大。“基礎組”主要是針對音域較窄,氣息較弱,音準不是很好的學生。把這一部分學生分為一個組,老師可以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使他們不至于失去對聲樂學習的興趣。
由于每個人的聲音都存在差異,天生的嗓音條件也不盡相同,有的學生嗓音條件很好,可以唱到兩個八度,而有的學生連一個八度以內的聲樂作品都很難完成。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就需要進行合理的分組,使條件好的學生可以接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使一部分條件不是很好又喜歡聲樂并且希望學習到一些聲音技巧的同學能夠得到細致入微的輔導。這樣的分組并不是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而是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與自己相適應的學習進度,不僅提高了他們對學習聲樂的興趣,而且在課堂上老師有充分的精力去輔導,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實踐與展示自己所學到的東西,也就是因材施教。聲樂學習不是枯燥的理論課學習,它需要同學們去展示去表演,而不是老師一味的灌輸,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使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充分的融入到學生的血液當中。
(二)采取多元化的教學形式
聲樂是對情感的進一步抒發,是藝術形式的另一種表現。由于學前教育專業與音樂學專業存在差異,專業設置與音樂學完全不同。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課比音樂學專業的聲樂課在形式與內容上就需要更加豐富。
聲樂課老師在教唱當中要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學習者,主動思考和動腦。除了傳統的聲樂教學方式外,還可以引入合唱教學,在合唱作品中既鍛煉學生對另一聲部的聽辨能力,又相互合作與交流。現代教育技術也為教學提供了幫助,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同學們聆聽、觀摩優秀的音樂作品,建立良好的音樂概念。另外,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之外,還需要提供一個讓同學們展示自我的舞臺。
總而言之,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只有在不斷探索與摸索當中,通過教與學的雙向改進,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陳恩清.對學前教育專業本科聲樂教學的反思與改革[J].學前教育研究,2009,(05).
[2]徐冬燕.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聲樂之我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