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阿里巴巴牽手天弘基金,推出貨幣基金“余額寶”,到目前各類“寶寶”類產品異軍突起,P2P網貸雨后春筍般涌現,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對傳統金融帶來巨大沖擊和深遠影響,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農信社(農商行)在大時代沖擊下,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如何轉變觀念,順應時代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筆者根據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農信社(農商行)目前情況提出對“互聯網金融”時代農信社業務發展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農信社(農商行);業務發展;思考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央行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時表示,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訊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態主要包括互聯網支付、網絡信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
互聯網與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將對金融產品、業務、組織和服務等方面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大門。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創新發展,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
二、農信社(農商行)互聯網金融發展情況介紹
目前,全國各省級聯社(農商行)都積極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拓展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發展以微信銀行為代表的新媒體銀行,以及以VTM為代表的智能銀行,不斷與第三方支付合作,開發運營電商平臺,籌備建設直銷銀行,將傳統銀行業務融合到互聯網金融中,實現線上線下、有型商品和無形服務的融合,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從互聯網金融的載體看,主要有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電商平臺、VTM等形式。載體的演進路徑經歷了從運用PC終端到搶占移動終端再到實施布局平臺戰略的過程。目前,農信系統網絡銀行已經基本普及、手機銀行、微信銀行也已經較為普遍,一些走在前列的農信社(農商行,)開始布局各類平臺戰略。如上海農商行的“鑫e購”,青島農商行的“鑫動青島”等電商平臺紛紛建立。而對于被譽為網上“圈地”新戰場的直銷銀行,重慶農商行已初步搭建完成,北京農商銀行,上海農商銀行正在籌備建設中。
三、互聯網金融對農信社(農商行)的影響
1.擴大交易范圍、增加交易品種。基于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的農信社(農商行)與傳統的農信社(農商行)之間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其突破了傳統銀行網點式服務的地域限制,擴大了信息的來源渠道并豐富了當前形勢下的信息內容,同時,互聯網金融下的農信社(農商行)在業務的范圍和信息范圍等方面也比傳統的農信社(農商行)的范圍更加廣泛。
2.促進新型信用評價體系的形成。由于現階段我國傳統的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仍然是根據貸款人的擔保或抵押物的情況進行的,銀行發放信貸的數據來源比較局限,對一些不符合條件或不具備償還能力的人進行信貸的發放,因此導致了商業銀行收到了較大的利益損失。但是基于互聯網金融下的商業銀行卻可以應用大數據信息的互聯網技術處理方法對信貸用戶的歷史交易記錄以及交易信用進行綜合的分析評價,使得農信社(農商行)發放信貸具備了較多的依據,帶來了較大的經濟利益。
3.增加產品的靈活性。近年來,隨著全球信息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電子商務與電子支付等基于互聯網技術下的網上交易愈加頻繁,傳統的商業銀行并不具備獲得用戶交易和消費記錄的系統保存能力,相反,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的商業銀行可以利用云儲存技術和大數據信息處理技術對顧客線上交易的記錄進行存儲,并通過對用戶相關的交易記錄進行具體分析,從而了解當前市場中具備競爭力的主要產品,對符合當前市場發展的產品進行研發,滿足了顧客需要,增加經濟效益。
4.增強碎片化時間與資金的管理。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各個生產領域逐步趨于現代化和信息化以及移動3G和4G網絡的開發與應用,移動網絡支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應用。傳統的商業銀行要求顧客必須通過銀行所設置的商務交易網點進行相關產品的網上交易,而現階段基于互聯網金融平臺下的商業銀行以通過移動網絡支付為主的多種網絡支付方式為人們管理碎片化的時間和碎片化資金提供了較大的便利。
四、互聯網金融沖擊下的農信社(農商行)應對措施
1.積極推行互聯網金融的實行計劃。為了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農信社(農商行)必須積極推行互聯網金融方案的制定與實施計劃。首先,要對互聯網金融下的農信社(農商行)發展具備正確的人士觀點,將銀行互聯網金融的實施計劃提升到其戰略發展的高度。其次,農信社(農商行)的相關計劃制定部門和管理部門要對農信社(農商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優勢進行具體分析,并將我國農信社(農商行)已經具備的客戶資源、品牌效應、技術支持和網點網絡等優勢充分發揮,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優勢解決銀行對新市場的適應性不強、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以及對新技術的敏感度不高等問題。
2.加大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拓展力度。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的商業銀行拓展業務主要包括了支付方式的創新、服務功能以及服務渠道的創新。首先,就支付方式而言,商業銀行要從傳統的固定網點的支付方式轉變為互聯網金融下的新型支付方式,即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便捷、安全、連貫的支付方式。同時,積極創建以電子賬單支付、跨行資金歸集與線上訂單、收單等方式為主的銀行線上支付方式結算體系。其次,在服務功能的創新方面,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積極推動包括產品、工程、機制和流程等方面在內的新型信貸體系的構建,并在網絡融資的運作模式方面,將發展線上融資鏈、網商融資以及網絡自助循環貸款等融資方式為重點,加快我國商業銀行的新型網絡融資運作模式建設。最后,在服務渠道的創新方面,要根據當前的金融業務發展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在移動3G和4G的網絡平臺下,大力發展移動金融業務,并積極創建以商業銀行為核心的移動金融循環體系,從而為客戶隨時隨地地提供相關金融服務的最新動態。
3.加快互聯網網絡銀行的建設。互聯網網絡銀行是指以改善客戶體驗為中心、以客戶的挖掘為手段、以支持協同作業為目標與以建設產品工廠為依托的新型網絡農信社(農商行)。首先,農信社(農商行)需要重新規定物理網點的服務含義,并加快智能化網點的建設,通過大力發展手機銀行與移動支付業務相結合的網絡銀行支付模式,從而建立全產業鏈、全流程和全功能的自助網絡銀行。在客戶挖掘方面,不僅要提高網絡營銷的精準度,同時還要通過建立智能、合理的客戶信息系統從而將客戶信息進行集中處理,最終實現產品資源的同步信息共享和與客戶關系的精細化管理。在以支持協同作業為目標方面,通過建立矩陣式金融結構,使網絡銀行的交易的流程結構趨于標準化、層次化與模塊化。另一方面,由于建立縱橫關聯的網絡獨立經營結構需要將現有的以及即將產生的網絡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因此,對于網絡商業銀行而言,就需要加緊銀行之間的無邊界合作并通過整合線上與線下相關部門的信息系統和制度流程,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型網絡商業銀行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卓尚進.互聯網金融:在蓬勃中發展[N].金融時報,2014(6).
[2]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3(12).
作者簡介:陳智慧(1981- ),女,漢族,河北唐山人,中級經濟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農村信用社(農商行)管理及發展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