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
摘 要:會計是一項專業技術,實用性很強,中職學校的會計教學應落腳于“實踐”二字,培養“實用型會計人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在會計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中職校的很多會計專業畢業生知識和能力不能同步發展,到工作崗位后,很難適應崗位工作的需要,提出了提高會計教學實用性的建議。
關鍵詞:會計教學;能力培養;實踐
一、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陳舊
傳統的教學觀念是單純為知識而教,為知識而學的觀念。這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建設的前進和會計理論的深化不相適應。如果會計教學還只停留在知識教學,而不把知識教學與當前實際需要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則無法實現會計教學與社會需要的全方位對接。
2.教學手法死板
會計教學長期以來都只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記,缺乏先進的教學設施和教學手段,堂堂感到“肚脹”,教師感到疲勞,學生也感到無味,學生從一開始就陷入對會計處理的抽象描述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理解各種會計處理方法背后的內在規律,導致對學過的經濟事項的賬務處理不能很好理解,更無法進行實際操作。因此會計教學有必要做些改進。
二、提高會計教學實用性的建議
1.重視會計的入門教學
基礎會計作為會計知識學習的首門課,因此教師要用靈活的方法使學生對會計有個感性的認識。
我曾與一些學生探討過會計教學問題,有些學生提到在會計入門學習時教師講的知識點分散,學生一時無法很恰當地統一聯系起來。基礎會計教學時教師最好先給出一個具體案例,在這個案例中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而不是先把理論拋出來。并且給出的案例應該是系統的,也就是說它能很好地將基礎會計的理論串聯在一起,學完基礎會計就像為一家公司做完簡單的會計業務處理一樣。
2.強化會計的實踐教學
學生只掌握教師講解的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不經過良好全面的實習,要想在短期內就適應用人單位上崗需要,是極不現實的。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缺乏或上崗適應期較長就會被社會棄之不用,這就需要在會計教學中注意會計實踐教學的分量,使學生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
在校內學習時,有條件的學校可購買仿真教學專用會計工具,如記賬憑證、賬簿、報表,原始憑證,如支票、匯票、發票、差旅費報銷單等,讓學生在教師講課同時親手操作,這樣會更好掌握這些憑證的填制和使用方法。學校還可以建立會計模擬實驗室,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都可看作獨立的財務室,同學們扮演不同的角色來感受會計工作。在校外則提倡和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實踐,到企業、事業等單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實際操作能力,主動地適應社會,適應會計工作。學生經過系統的操作訓練實踐學習,自己填制會計憑證,辨認原始憑證,登記賬簿和編制相關會計報表,既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會計工作的過程,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利于學生互相合作發揮團隊精神。
會計教學應以培養學生能力和專業素質為目標,通過教師運用靈活、新穎、先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會計專業的理論、實踐知識和操作技能,成為真正“實用型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陳杰.我國財務管理人員培養模式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4.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