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敏 王有強
摘 要:當代中職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與傳統教育一脈相承,是當今德育工作者面臨的重任,尤其是各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頭內容。職業院校可以通過樹立典型榜樣、組織多種旨在培育責任擔當的活動、加強學生的人格教育、形成德育教師的激勵機制等諸多途徑,切實提高中職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
關鍵詞: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意識;培養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不少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模糊,責任擔當意識缺失,由此導致個體行為失范、社會責任感淡漠等一系列問題。作為職業技術院校的一名老師,筆者更多關注的是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意識的現狀。中職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的培養是職業技術院校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如何增強中職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相關德育部門需要認真思考,切實探索提升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意識的有效途徑。
1 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21世紀的教育是以人為中心、促進個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應該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重視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同時應該加強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而最基本的責任與擔當意識是健康人格的基礎。
第一,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意識的培養與傳統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一脈相承的。自古以來,中國的教育理論強調責任擔當。孔孟之道中的“當仁不讓”、“舍我其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警示名言,體現了傳統儒家文化把責任擔當作為培養健康人格的追求。今天,在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時,要使中職生通過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后,凝聚成一種勇于擔當的內在動力,樹立對時代負責的使命感。
第二,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意識的培養是實現道德素質提升的著眼點和關鍵點。通過責任與擔當意識的培養,有利于中職生自身的發展與完善,它是中職生成為社會勞動者必備的素質。通過責任與擔當意識的培養,有利于中職生形成自我認同感,也能夠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關系,從而獲得他人的認同感。
第三,中職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有促進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加強與改進中職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他們的責任與擔當意識,能夠大大提升中職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教育青少年樹立擔當意識,培養擔當責任,才能真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2 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意識缺失的原因
在對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意識的調查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中職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很淡薄,職業技術院校的德育工作面臨著重大挑戰,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意識明顯缺乏。其缺失的原因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家長的過分呵護。現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使得父母特別注重甚至只注重對孩子的智力和身體發育的投資與培養,從而對自己孩子過于放任溺愛。有些孩子的父母覺得孩子考了個好成績就萬事大吉甚至有些家長用金錢作為孩子考試拿高分的獎勵。久而久之,給孩子培養出的觀念就是,自己的學習只是為了家長而學,甚至為了“獎金”而學,全然沒有體驗到這些都是自己作為學生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2、家長及社會的錯誤觀念。由于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與普通初、高級中學不同,中職教育是一種培養行業需求的中等實用型人才的教育。它的這種教育方向決定了我們對中職學生生源挑選的寬松性。這種寬入口就決定了中職學生普遍存在文化課基礎差,學習主動性不強,還有很多學生不想學習的現象。甚至,社會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包括中職學生的家長所持有的觀念就是,考不上高中,或初、高中上不下去的“壞”學生才進入了中職學校混日子……這就導致了這部分孩子自信心的缺失,產生了強烈的自卑受挫心理,由于他們年齡很多仍處于未成年階段,如果沒有一個良好引導,很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的狀態,從而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沒有積極向上的態度更談不上具有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3、很多職業院校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或力不從心,未能滲透到中職生的內心深處。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中職院校雖然開設有德育課程,亦有專職德育老師,但很多情況下,對中職生道德方面的教育也只停留在“課程”的完成上,并沒有真正深入滲透到中職生平日生活與學習中的一言一行里。同時,在長期的職業技術學校教育中,對中職生而言,老師及家長更多的是關注其文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傳授,忽略對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就導致了對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教育很差的實效性。
4、學生會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風氣就是人們所生活的精神環境,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有著巨大的熏陶作用,尤其是社會的一些道德規范、是非不分、善惡不明以及美丑界限的混淆,特別是那些見利忘義,損公肥已或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還相當嚴重,這種環境必然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正長身體、長知識的青少年。
3 提高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意識的途徑面對以上困境,提高中職生責任與擔當意識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從學習方面,不斷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首先,應該為學生提供自主努力學習的目標,不斷增強自主學習的參與意識。其次,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形成自主參與的學習心向,并且著重做到“先放后扶”,不斷激活學生的參與。同時,面對學生學習要著力為他們提供學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能力。
2、從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不斷教會學生掌握生活的技能、養成自理的習慣。要加強宣傳教育,不斷創設環境為學生建立健全的培養機制。不斷搭建家校結合的橋梁,要求家長轉變家教觀念,改變嬌慣溺愛或放棄不管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要增強自信心理,勇于面對當前的社會現實。
3、從班級管理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學會關心,不斷培養自身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明確班集體的奮斗目標,不斷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并積極組織學生要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斷培養自身的集體協作精神,為班級靈活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不斷培養學生履行義務的習慣。
4、從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逐步學會孝順父母。在具體操作時,可以創設情境,不斷教育學生要謹身節用,懂得關心、體貼父母。多尋找有關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不斷引導學生要仿效榜樣,時刻學會孝敬父母。并在日常教育中應該滲透學生要多做家務,要學會關心父母等內容。
5、從現實的社會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逐漸學會報答社會。通過組織多種活動,樹立中職生的服務意識與擔當意識。中職生的擔當意識既有對自身的擔當,也有對社會的擔當。從個體而言,可以通過組織中職生觀看勵志電影,聽取勵志講座,甚至組織學生拍攝勵志微電影方式,強化學生的自我責任感。也可以鼓勵和組織中職學生參加義工,通過志愿團方式走訪敬老院等各種活動,增強對社會的擔當意識。
6、形成一種對班主任、思政工作者的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他們全身心投入中職生責任擔當教育的工作中。職業技術學校當中應當形成一種有利于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的激勵機制。譬如,定期組織他們培訓、考察,學習先進經驗;樹立優秀班主任或輔導員的典型,產生示范效應;提高他們的待遇,給予他們上升空間等等。
總之,在當代,中職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的培養已經刻不容緩,需要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幾個方面共同努力,切實增強中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孫奎元.高校學生處管理模式及工作創新實用手冊.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M],2008
[2]屈毅.職業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4
[3]金安.責任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4]馬永慶 論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 山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