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鶯
摘 要 “人本化”、“生活化”的德育是解決當前德育課程“學科化困境”的重要途徑。為此,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了一套將社會熱點與道德教育有機融合,從而使德育學科課程更加“人本化”、“生活化”的有益經驗。作者以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如何與巴西世界杯相結合為例,談如何從社會熱點中尋找道德教育“人本化”、“生活化”的優秀素材。
關鍵詞 社會熱點 道德教育 人本化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9.042
Searching Excellent “People-oriented” and “Life-oriented” Teaching
Materials of Moral Education form Social Hot Spots
——Take How to Combin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with the Brazilian World Cup as an example
HUANG Ying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Hubei 442002)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to be "people-oriented" and "life-oriente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course-oriented predica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this end, from 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had explored a set of useful experiences of integrating social hot spots with moral education, which can mak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re "people-oriented" and "life-oriented". Form the example of how to mak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World Cup in Brazil (2014) and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Attainments and Legal Basic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e can summarize the way of searching excellent "people-oriented" and "life-oriented" teaching materials of moral education form social hot spots.
Key words social hot spots; moral education; people-oriented; life-oriented
1 “人本化”、“生活化”是解決德育的“學科化”困境的重要途徑
德育課程是道德教育內容或教育影響的形式方面,是學校道德教育內容與學習經驗的組織形式。當前,德育學科課程,即設立以專門介紹道德價值、規則的原理與知識體系,提高學生道德認知與判斷能力等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是我國當前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
然而,長久以來,道德教育是否可以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課程去開設是德育課程理論反復爭論的一大課題。從中國的現實來說,我們雖然采取了正面肯定學科課程的立場,但也強調其課程設計必須符合道德教育的特殊實際,這包括:課程的組織和實施要建立在對學習主體尊重與了解的基礎上,要發揮學習主體的積極性,避免教育方式上的強制灌輸;教育內容的計劃與安排要重視人情感與經驗的作用,加強與社會、家庭生活的對接;教育活動要重視對學生道德批判能力的培養、增進學生的參與程度、避免實質上的形式主義。
從這個意義上說,尋求一種更加“人本化”、“生活化”的德育,無疑是解決德育課程“學科化”困境的一條重要途徑。因為只有將道德教育根植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生對道德問題的認識才會感覺真實、親切,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進行道德思考和道德批判的積極性。為此,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出一套從社會熱點中提煉出道德教育的優秀素材,從而使德育學科課程更加 “人本化”、“生活化”的有益經驗。
2 世界杯中的道德教育
北京時間2014年12月17日,Google公司發布了2014年度搜索排名,巴西世界杯不出意外地獲得熱搜榜第一名。這項舉世矚目的賽事在吸引全球目光的同時,球員在賽場上的一舉一動自然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熱點話題。而大學生,作為關注世界杯的重要人群,一些話題事件所涉及的道德倫理問題不可避免地會對他們的道德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通過深度發掘這些話題事件背后的德育價值,能夠將其提煉為高校德育“人本化”、“生活化”的優秀素材。
2.1 蘇亞雷斯咬人事件
2.1.1 事件背景
巴西世界杯小組賽D組,意大利對陣烏拉圭的比賽中,第79分鐘,烏拉圭隊蘇亞雷斯與意大利隊基耶利尼在禁區內相互爭搶,蘇亞雷斯乘其不備突然嘴咬對方左肩,基耶利尼抬左臂擺脫,蘇亞雷斯則掩面倒地……這成為巴西世界杯上最具戲劇性的一幕。事后,蘇亞雷斯因咬人被國際足聯處以禁賽9場及4個月全球禁賽的處罰。作為已經在巴西世界杯上為烏拉圭隊貢獻半數進球的頭號球星,蘇亞雷斯被禁賽不僅在技戰術層面對烏拉圭隊影響巨大,而且也極大地打擊了烏拉圭球員的士氣和信心,球隊最終止步于16強。
2.1.2 德育價值
公共生活與公共秩序(可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七章第一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規則維系的人們公共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秩序之于社會,就像規矩之于方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秩序的社會也無法正常運行。如果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都像蘇亞雷斯一樣隨心所欲、自行其是,毫無顧忌地做些損人利己的事情,整個社會就會處于無序的混亂狀態。
(2)公共秩序是由社會生活中的規范來制約和保障的。世界杯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有序運行同樣源于嚴格的制度,試想,如果國際足聯賽后沒有對當事人進行嚴厲的處罰,那足球賽場上又將出現多少個咬人的“蘇亞雷斯”呢?球賽如何正常進行?比賽的公正性何在?球員的人身權益又何以保障?
2.2 克洛澤四進世界杯16球封王
2.2.1 事件背景
2002年韓日世界杯上的5個頭球讓克洛澤一夜成名,卻被外界譏諷為一個不會用腳進球的前鋒。
2006年德國世界杯上,他以5球2助攻收獲了金靴。小組賽上四個腳部進球,4分之一決賽對陣阿根廷扳平比分的關鍵頭球,克洛澤仿佛用行動在回擊質疑者:你說我只會進頭球,那我用腳進球;你說我只會對著弱隊刷數據,只會在球隊大勝時錦上添花,那我就進關鍵球。
2010年南非世界杯,克洛澤在對陣英格蘭、阿根廷等強隊的比賽中再進4球,此時這個勤奮的德國人距離羅納爾多世界杯總進球數15個的紀錄僅差1個。這一時期,對于克洛澤,很多人已經由質疑轉為期待:期待他能打破“外星人”的紀錄。
2014年巴西世界杯,36歲“高齡”的克洛澤在為數不多的上場時間里,貢獻了兩粒寶貴的進球,小組賽的進球幫助“德國戰車”以2比2戰平加納,半決賽中的進球則打破了羅納爾多創造的15球紀錄,將世界杯的個人進球紀錄刷新為16球。
在世界杯的賽場上,我們看到的是克洛澤不斷創造的奇跡,看不到的是他12年間的嚴格自律:從不抽煙、基本戒酒、9點之前上床睡覺,不論寒暑堅持訓練……這些能保持競技狀態的,他一直在堅持,也許這就是他能夠“逆生長”的原因。
2.2.2 德育價值
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可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一章第三節——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
(1)認識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是實現理想的思想基礎。首先,理想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來說,理想越是高遠,它的實現過程就越復雜。理想實現的長期性是對人們毅力和信心的考驗,對此必須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其次,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肯定不會一帆風順,我們既會遇到順境也會遇到逆境。同樣是逆境,同樣是困難,每個人的反應卻不相同。有的人退縮了、沉淪了,最終虛度人生。而另一些人則不屈不撓,積極樂觀,成為了生活的強者。
(2)堅定的信念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任何理想實現的過程并非都是坦途,追求理想需要執著的態度,而執著來自信念。恰如以上事例,當一名好球員的堅定信念,是激勵克洛澤嚴格自律、不懈努力的強大動力,即使遭遇非議與質疑,他也依然不放棄。最終,他克服了種種困難,實現了問鼎射手榜榜首的夢想。
(3)勇于實踐、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根本途徑。理想的確立可能是自由的、美好的,但理想的實現過程卻是長久的、艱苦的。為了保持競技狀態,克洛澤12年間從不抽煙、基本戒酒、9點之前上床睡覺,不論寒暑堅持訓練,過著與其他球星格格不入的 “艱苦”生活,卻擁有諸多“大牌”更長久的運動壽命,最終在其36歲的“高齡”收獲了令所有人艷羨的成績。
蘇亞雷斯和克洛澤的案例只是諸多社會熱點中的兩個典型。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社會熱點還有很多,均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通過將其加工提煉為道德教育的優秀素材,能夠使德育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子連,陳桂香.促進生命發展的高校人本化德育探析[J].懷化學院學報,2014(12):125-128.
[2] 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8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