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仿
【關鍵詞】背景資料 閱讀教學 拓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35-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積極開發、合理運用課程資源。”教材文本與作者息息相關,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語用結晶,凝聚著作者的文思和情結,反映了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傾向。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自然離不開與之密切相關的背景資料。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尋找有利于教學的課程資源,有意識地將作者簡介、創作動因、生活情境等背景資料呈現出來,讓學生借助這些資料正確解讀文本,拓展文本閱讀。
一、高效導入,豐富知識
文本的創作與作者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獨特的心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為學生搜集與文本內容緊密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深入文本之前,對文本創作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認知,以豐富的知識儲備為更好地解讀文本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一文時,教師首先介紹了文本的時代背景,了解齊國與楚國在國力上旗鼓相當、誰也不甘示弱的客觀事實。其次,補充了主人公晏子的生平資料,學生了解了他是春秋齊國人,官至宰相,具有出色的口才。最后,教師讓學生了解晏子原名晏嬰,之所以被稱為“晏子”,是由于他與孔子、老子、莊子等人一樣品高學深,人們就稱他“晏子”,表示對他的尊敬。教學至此,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晏子究竟做出了什么貢獻,使得人們如此尊重他呢?從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課題,順利導入新課。這樣教學,學生感知了文本故事的來龍去脈,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釋疑解惑,深化情感
正所謂“情動而辭發”,教材中很多文本都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元素,或震撼人心,或催人淚下,往往讓學生在閱讀體悟中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為此,教師及時補充與文本相關的資源,有助于掀起學生情感體驗的高潮。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一夜的工作》時,一位學生根據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提出問題:“作者只與周總理接觸過一次,怎么能說‘每個夜晚都是這樣的呢?”這位學生獨具慧眼,善于發現與思考。教師及時出示了一份主題為“總理的一天”的背景資源,詳細記載了周總理在重病纏身的情況下,從第一天下午兩點到第二日下午一點的工作流程。讀著這份資料,學生的聲音逐漸低沉,再次走進文本教學時,他們聯想到了周總理每個夜晚都在案頭工作,紛紛表示深受感動。在教學中,背景資料的及時出示成為了教材文本的有效補充和印證,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人物的內心,對總理的尊敬與愛戴之情油然而生。
三、推進訓練,強化認知
閱讀教學語用理念認為,閱讀教學不能止步于文本內容的體悟與思考,而要依托教材文本這一范例,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訓練。在這一過程中,背景資料的有機滲入,能夠與文本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為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鋪設有效通道。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志愿軍戰士在朝鮮戰場上作出的巨大貢獻,教師布置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廣泛收集資料。在總結環節,學生紛紛交流自己收集的背景資料:上甘嶺戰役的艱辛、黃繼光飛身堵槍眼、邱少云烈火焚燒紋絲不動……當學生滿懷激情地讀了這些資料,教師相機進行點撥與總結提示:“正是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中朝兩國人民在戰場上結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誼。請同學們模仿課文前幾個自然段的寫法,想象朝鮮人民在志愿軍離別之時說了些什么,并寫下來。”由于學生對課文寫法有了比較深入的體悟,加上背景資料的情感渲染,學生內心蓄積了情感,依循文本的表達范式隨文練筆就會有話可說,表達真情實感。
四、關聯主題,課外延伸
課堂教學的結束意味著另一階段學習的開始。閱讀教學不僅要關注課堂內學生的學習,更要將關注的視角延伸至課堂之外。教師利用背景資料作為連接課堂內外的有效媒介,不僅可以有效地關注課文內容,更能以教材文本作為起點,進一步落實學生的課外閱讀訓練。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四時田園雜興》時,教師在結課時補充了范成大的背景資料:“范成大,為官清正廉潔,關心人民疾苦,以描寫鄉村人民的生活詩歌為主。‘四時田園雜興就是其晚年詩歌創作的一個主題,詩人一生創作達有60多首。”隨后,教師出示了另一首《四時田園雜興》,引導學生在借助注解的基礎上自行理解古詩大意,體悟詩歌情境,并引導學生與教材中的詩歌進行比照辨析,獲得對詩歌的理性認知。
總之,背景資源是引領學生全面深入解讀文本的憑借,教師在教學中要重新整合加工、選擇恰當的背景資源,引領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豐富情感認知,提升言語智慧,促進教學的水到渠成。
(責編 楊 春)